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大宋第一女皇> 第三十九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九章(1 / 4)

第39章第三十九章

八月二十,衙门出台正式的商税条例,即日开始实施,百姓对李纲的议论声稍微削减了些,开始专注自己身边触手可及的事情。八月二十二,开封学堂开始恢复教学,笔墨纸砚的价格大幅下降,学生们恢复教学,同时集禧观贴出公告,决定抚育十个八到十岁的孩子读书三年,一时间报名排队的人看不到头。

八月二十四,宗颖亲自到郊外祭稻,都说“烧干柴,吃白米”,八月二十四日为稻藁生日,最为忌雨,如果这天下雨,稻子的茎秆就容易腐烂。同日,集禧观开棚施紫团,是一种用糯米和赤豆做的饭团,据说是为了祭祀灶神。

赵端索性换了一身圆领袍,梳着简单的发髻,站在棚子下逗小孩玩,小孩们也很喜欢她,没多久就围了一圈小孩,大家各说各的,谁也不听谁的。“听说应天府那边出事了,和我们汴京有关系吗?“有人领好紫团,壮着胆子,悄悄靠过来问道。

赵端笑脸盈盈说道:“不碍事啊,官老爷的事情总是很多的,和我们有什么关系,马上就要开始割稻,大家都可以准备交秋税了,你们关心这么远的人还不如趁现在多浇浇水呢,免得最后关头失算了。”众人一听公主都这么说,立马松了一口气。“我就说,我们这里有公主呢,还有宗知府,怎么可能会有事。“有人松了一口气,大声和周边人解释道,“朝廷就是乱乱的,之前我们汴京西角落大街那里不就是官老爷住的,换的人可勤快咧。”“但我听说那个李纲是个好官,太学那边的人都开始给他请愿,跪了一片呢。"也有消息灵通的商人传递着应天府的消息。“那些太学生不是本来就很会闹事,那个陈东你们还记得吗?就上一个皇帝本来打算跑了,去跪金贼了,他拉了一大帮子的人大骂李邦彦、张邦昌是社穆之贼,请求罢免,还说那个李纲是社稷之臣,应该再度起用呢,闹出这么大的阵势,把皇帝都吓坏了,最后让那个李纲做尚书右丞、京城四壁防御使了。“老汴京人不耐说道,“读书人就是很多事情的。”“哎,这两个李纲是同一个人嘛?"有人听着这个熟悉的名字,不解问道。“应该吧,我哪里知道。”

赵端并不说话,安静听着百姓们络绎不绝的议论。一一太学?

是大宋的学校吗?

等人走了一波,赵端拉着经过的范之澜问道:“太学是学校吗?”范之澜点头:“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这是汉武帝元朔五年提出的教化理念,为的就是收拢天下读书人。”“那这个学校里的人都是怎么进去读书的?"赵端又问。“公主是问汉朝还是本朝?”范之澜反问。赵端拍了拍一旁的小椅子,笑了笑:“都说来听听。”范之澜犹豫了一会儿,把小椅子拉出来了点,坐在她下首的位置:“若是从汉代说起,那学生一半来源于太常选拔、郡国推荐,一半通过考试进入。由太常选送的太学生是正式生,享有俸禄;由其他途径入学的太学生需要费用自理,但家境贫寒的太学生可以选择一边赚钱,一边读书。”赵端点头:“那这些学生又是如何当官?”“参加射策,也就是老师事先准备好题目,考试的学生从中随机抽取,也就是'随其所取得而释之,以知优劣。”

“有点像科举啊。"赵端笑说着。

范之澜点了点头:“众人都称之为科举之滥觞。”“那本朝呢?我刚听他们说那位陈东,好像就是太学生。”范之澜看了她一眼,抿了抿唇,但还是认真解释道:“本朝开国在混乱的战争年代,太、祖虽重视教育,有志于兴盛太学,但科举之事早已深入人心,且科举考的是诗词歌赋,而太学学得却是儒家经典,在仁宗朝之前,民间一直秉承重科举而轻学校'的不当理念,导致选拔出来的官员被骂道′残民败官者不可胜数赵端眉心微动,直言不讳:“考诗词歌赋,风花雪月能选出什么好官员,还不如都给我统一安排去地里插秧,田里浇水的,学习一下民间疾苦。”范之澜笑了笑没有反驳,却也没有附和,只是笑说着:“兴学乃救世济民之根本,故而仁宗朝对此有了重名器'的改革方略,其一乃诏令州县兴学,以地方办学培养当地人才;其二为振兴太学,其三是改变科举考试内容。”赵端一听连连点头:“这个改革瞧着不错,自上而下,由里到外,确实有点水平。”

范之澜又悄悄看了她一眼,放在膝盖上的手指揉了揉衣服,随后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提出劝学育才'的理念,让读书先为修心,再为科举。”“是这个道理。“赵端眼睛一亮,“读书读不好没关系,但是做人做得好才是最重要的。”

范之澜连连点头:“便是如此。”

“范公治政之功,民皆称之,谁不知现在寒门子弟也能读上书多亏了范公之用心啊。"滕理宗不知何时踱步走在两人边上,语气中满是骄傲。“如今苏州的府学就是范公把自己购买的南园捐赠出来,人人都说此地乃是风水宝地,谁家能得到他,世代都出公卿。可范公却说'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遂即地建学',而且范公还挖掘出胡公作为府学主讲,启用分斋教学法,主张“明体达用",一扫当时只注重诗词歌赋的悬浮氛围。”

赵端震惊,扭头去看范之澜,哭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