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仙史最强音> 第359章 地涌三辰动,地的文气等级:)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9章 地涌三辰动,地的文气等级:)(1 / 4)

地涌三辰动,动摇生浅浪。

浪比人间世,世人之所悦。

刘旭星崇尚古字的神奇力量,觉得地字很奇妙。列仙终日逍遥地,鸟雀潜来不敢喧。愿君此地攻文字,如炼仙家九转丹。于是决定炼制含地字的宝字灵钟。此外,还利于创作出含地字的文佑宝诗、战诗词、嵌名联、藏名诗、相关创意作品等。

刘旭星一共找到64句含地字的今音契合四声喜全递的五字句,地字的文气等级是64级。

含地的三转青句有一句,想知道是哪句吗?

1、此地非吾土,闲留又一年。

2、此地非吾土,闲留又一年。(一作秋夜山中思归送友人)。(一作李频诗)

3、自嗟此地非吾土,不得如花岁岁看。

说明:含“此地非吾土”的句子获得三位文人的认可,至少载入三本书籍,文运之气较为强盛。“此地非吾土”是妙笔腾龙境的三转好句。

基于普通话来读,64句声动的5字句是:

第一句:兵余扫地空12341(宋朝王之道《送道者史宝通作丐》)

扫地的内涵:

1。打扫地面。《孔子家语致思》:“於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兔首瓠叶,可以行礼;扫地而祭,可以事天。”《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家人们知道老爷回来,前几天就收拾铺设扫地焚香的预备停妥。”

2。比喻除尽;丢光。《文选扬雄<羽猎赋>》:“军惊师骇,刮野扫地。”李善注:“言杀获皆尽,野地似乎扫刮也。”宋费衮《梁谿漫志行卷》:“士之自处既轻,而先达待士之风,至此亦扫地矣。”吴组缃《山洪》三二:“保长告发了他,使他信誉扫地。”

3。比喻全部,尽数。南朝梁简文帝《答穰城求和移文》:“所以皇略北征,事同拯溺,愍百姓之未安,伤一物之失所。故餘民襁负,扫地来王。”《旧唐书李百药传》:“及大业嗣文,世道交丧,一时人物,扫地将尽。”《明史孙鑨传》:“其流及於****,至刘希孟、谢廷寀而扫地尽矣。”严复《原强》:“兵连不及周年,公私扫地赤立,举债而外,尚不能无扰閭阎,其财之匱也又如此。”

第二句:开帘满地花12341(唐代李益《代人乞花》),还可见于《生查子集句》(元末明初刘基),这句是二转青句;

第三句:桑榆北地阴12341(唐代张九龄《别乡人南还》)

桑榆的内涵:

1。桑树与榆树。汉刘向《九叹怨思》:“孤雌吟於高墉兮,鸣鳩栖於桑榆。”《晋书夏侯湛传》:“鸿鵠一举,横四海之区,出青云之外,而尺鷃不陵桑榆。”

2。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唐刘知几《史通叙事》:“夫杲日流景,则列星寝耀;桑榆既夕,而辰象粲然。”清魏源《客怀八首柬龚定庵舍人》诗之四:“安得遵云衢,及此桑榆光。”

3。《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黽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以喻事之后阶段。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诗:“桑榆儻可收,愿寄相思字。”金元好问《酬韩德华送归之作》诗:“桑榆儻可收,岁事在穮蓘。”刘国钧《辛壬之间杂诗》之四:“兵諫匆匆事有无,将军计已失桑榆。”

4。比喻晚年;垂老之年。《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李善注:“日在桑榆,以喻人之将老。”《隋书王韶传》:“加以今年六十有六,桑榆云晚,比於畴昔,昏忘又多。”宋范成大《次韵郑校书参议留别》:“后会吾衰矣,桑榆一茧丝。”清沉起凤《谐铎虎痴》:“况我年近桑榆,家无兰玉。”

5。喻指隐居田园。《魏书逸士传眭夸》:“或人谓夸曰:‘吾闻有大才者必居贵仕,子何独在桑榆乎?’”

第四句:双垂满地阴12341(宋朝强至《送李讲主还维扬》)

第五句:仙源此地深12341(唐代韩愈《同窦、韦寻刘尊师不遇》)

仙源的内涵:

1。道教称神仙所居之处。《云笈七籤》卷二七:“福地第四曰东仙源,福地第五曰西仙源,均在台州黄巖县属地。”

2。特指晋陶渊明所描绘的理想境地桃花源。唐王维《桃源行》:“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3。借指风景胜地或安谧的僻境。明顾大典《青衫记郊游访兴》:“花光艳,草色新,且停驂向仙源问津。”清吴伟业《避乱》诗之一:“白云护仙源,劫灰应不扰。”

第六句:萧条楚地秋12341(唐代岑参《送襄州任别驾》)

第七句:喧闲此地分12341(唐代李商隐《题郑大有隐居》)

第八句:烟尘此地分12341(唐代戴叔伦《晚望》),还可见于《晚望》(明代刘崧),这句是二转青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