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知道这件事将来会带来什么样后果,但张朝还是比较欣慰。正当张朝走神之际,朱载垕看着张朝言道:“朕对皇儿的一些观点和思维感到十分新奇。刚刚听完了皇儿对《六国论》的介绍。朕对你刚刚所言的秦灭六国背后的原因也甚为感兴趣,可否一并言于朕听听。”
张朝一听朱载垕这话,在心里咯噔了一下:自己刚刚为什么要放弃第一问题而言第二个问题。就是因为这秦灭六国这背后的东西太过于大,不便当着这么多大臣之面而言之。而当张朝说出了那句“秦国所灭便是‘抱薪救火,薪不尽而火不灭也!’。而你们中反对此事的人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支点便是来自这里。但在此我想问问诸位六国被秦兼并真是原因真是如《六国论》所言的吗?就单单是‘赂秦而力亏’吗?”之际;就没有打算再说下去,而是跳过这个问题去说第二个问题。
可令张朝没有想到是,自己刚刚那一通马屁将朱载垕给拍出了精神;居然要他讲解这秦朝一统天下背后的势。张朝在心中言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既然,你要让我将讲一讲,那我就讲一讲了!”。想到这里张朝的脑海中出现后世一位曾在《百家讲坛》主讲三国的学者,而自己即将要讲的东西也是从他的节目中听到的和他书中看到的!借鉴之情还望不要计较,不过现在可是我的言论了!对不住了!
在朱载垕再次询问张朝之时,他才从他的回忆和意淫中回到现实。张朝用手轻轻地抓了抓眉毛,道:“要像探究秦亡六国而一统天下背后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历史背后那双推动历史前进的无形的手!我将这双看不见的手称之为‘势’。势力、强势之‘势’也!”
“孙子在其皇皇巨著《孙子兵法》有言‘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而今我在此要谈的‘势’是天下发展之大势,是顺之则昌,逆之者亡的势!或许诸位认为我有点言过其词,亦或者有点危言耸听了;且听听完我的话之后,你们在对我之言做出评价吧!”
“从三皇五帝至如今,我们可将我中华之历史分成几个阶段:其一是三皇到夏,可称之为部落社会。其二便是夏到东周,可概述为奴隶社会亦或者封建时代。其三是秦一统天下到如今的皇权社会亦或者帝国时代。而我们今天着重来谈谈我们现在所处帝国时代!”
“自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我中华的历史便由夏商周时期的分封建国制进入了帝国制时代。这也是秦国得以一统天下的很重要的一个客观原因。秦始皇之所以能兼并六国而一统天下,除了秦国的国力和始皇帝的雄才大略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秦国的制度由于其他六国的制度。除了土地制度,很重要的表象便是郡县制;而郡县制是区别封建制和帝国制的一个最基本的判别!”
“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必然会将取代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就像封建制取代部落制,而帝国制取代封建制也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假使秦国没有在新旧替换中脱颖而出,那我相信其他六国也会在完成帝国制转化之后而一统天下。统一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主题,从齐桓公开始的五霸,就代表着统一之路的开启。势不可挡,势不可违!”
朱载垕看着张朝,一脸错愕地看着他道:“朕倒想听你继续谈下去,你既然对历史如此熟悉,你可给朕及百官讲讲历史发展脉络吗?”
张朝见礼之后,踱步言道:“我在此有一个问题想问问诸位大臣,秦帝国为何这么快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听完百官对秦亡之论,张朝笑道:“诸位言之在理,但都逃不出历史对秦亡的评价。暴秦是史学家及人们的共同认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但我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我认为除了秦暴更重要的还是我刚刚所谈到的历史之势也!而这个势需要从我中华自秦朝到唐朝近一千年的历史来整体谈论!”
“首先,我们得对历史有个全新的认知;方才能理解我接下来要谈论的东西。从秦朝到唐朝,我们可以将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第一秦汉时期的贵族时代,第二三国到隋朝时期的士族时代,第三隋唐直至今日的庶民时代。从这三个时代,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秦朝、三国、隋朝这三个时代都很短,不知诸位可曾思考过这背后的原因呢?当然,我的意思说排除了统治阶层残暴无能的原因。”
“其实上只要我们稍稍用心便可恨容易看出这三个时代为什么会存在如此短暂。除了人为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这三个时代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这样的时代往往社会矛盾会更加激烈。秦朝一统天下,原本的六国的贵族除了失去了国家,更重要的是他们失去原有的特权和奢靡的生活。这种有分封建国向帝国时代过度的时期,旧的贵族不愿意放弃原有的东西;这样的天下自然不会长久!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六国借着陈胜起义而死灰复燃。但如同秦国一样,六国所代表的封建制已经走到历史的尽头;而已刘邦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才是历史的选择。”
朱载垕有些不解地问道:“既然是历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