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何庆言等“卫系”将领外,此论最积极的支持者却是朝中的士大夫文官,包括皇帝赵构。
这起因于陈东在《西湖时报》上发表的一篇尖锐评论,指出靖康之耻致祸于“君不明、臣不贤,方使国溃于虏骑之下”,其批判矛头直指皇帝和文官误国,这种论调有着“鞭打前任、鞭策现任”的意味在内,自然不讨人欢喜;因此,《西湖时报》随后登出的“卫氏致胜论”便立即赢得了赵构和一些大臣的赞赏,由此便为卫希颜的兵改方案聚拢了支持人气。
卫希颜的兵改口号和目标是打造帝国强军。靖康之耻犹在眼前,大宋军队在虏骑下不堪一击是赵构和朝臣共同的痛,卫希颜适时提出强军方案,符合了朝野内外的期望,更因她的军事威望,使赵构和朝臣们均寄予了成功的期盼。
民间的风潮也推动了兵改方案的通过。
卫希颜在洛阳校场的演说被孟铖飞鸽传回《西湖时报》发表,并被转载各路州报纸,引起纷议如潮,“责任、荣誉、国家”在一度时日内成了学子和武将聚议的热门话题。又有不少文人文思大发,赋诗填词怄歌爱国之音,在坊间四处传唱,然而流唱最广的一首曲子却是卫希颜在洛阳军营击箸的“帝**人之歌”——
《西湖时报》在登载前,名可秀提笔改了几个字,使卫希颜这首即兴之作更加流畅易歌,随报纸登出后,迅速流传枋间,几达到人皆耳熟的地步。据说连临安屠户都会哼几句,最快意的便是在砰砰的砍肉声中锵锵哼唱“旌旗裂,雷鸣震……”又据说那一阵子,高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青年侠客们参军极度踊跃……
在这种氛围下,卫希颜的兵制变革推动得十分顺利。
变革的第一步是撤消三司(殿前司、步军司、马军司),将三司的统兵权归属枢密院,三万人以上的军队调动兵符由皇帝和枢密使各掌一半。
南朝建立后,禁军三司本已名存实亡,卫希颜此举将军事决策权和统兵权尽归枢密院,赵构对此疑虑甚重。
卫希颜道兵改后即将面临与北朝之战,唯有统一军权方能赢取南北之战。赵构既冀望南北一统成就明主伟业,又思量枢府只掌有调动三万军队以下的兵符,心中便放心大半,问了丁起意见后,思虑再三终允了此条。
撤消三司的同时,卫希颜撤消了禁军和厢军的设置,将军队统一命名为“帝国国防军”此举意义深远——赋予了军队国家概念,又从隐层次表明军队是保卫国家,而非护卫某个帝王。
其后,卫希颜开始兵改的第三步,裁汰老弱冗余、整编军队。
首先被整编的是京城禁军,其中:护卫皇宫的禁军被整编为国防军御前禁卫军(御卫军),拱卫京城的禁军被整编为国防军京师戍卫军(京卫军),最高长官皆为都统制。
整编后,御卫军三千人,以原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张宗颜为都统制;京卫军五万人,以原殿前司都指挥使姚仲友为都统制——御卫军和京卫军皆归皇帝直属,这也是赵构同意屯驻地方的国防军三万以下兵力调拨可由枢密院决的重要原因。
京军整编后,卫希颜军队整编的重头戏放在驻防江北和长江重镇的五十三万国防军上。
经裁汰老弱,江北国防军陆军总计三十万,长江水军十万。
江北陆军被整编为十个军,每军皆为二万五千人(战斗人员),军下设师、部、都、队、伍五级,兵员按五五制编配:即五伍为一队、五队为一都、五都为一部、五部为一师,一个军则设五至八个师不等。
各军以都统制为最高长官,整编后各军番号分明、兵员配备齐整,消除了原来的混乱状况,有利于军令的贯通施行和军事作训。
卫希颜清楚,一支军队的作战力,除了人员和武器装备外,更取决于士兵的战斗意志和信念;而士兵意志的形成则要靠军队的氛围影响去塑造,因此,在军队整编完成后,卫希颜的重心便转向树立国防军的荣誉信仰。
她在巡视江北驻军时,曾在各军选拔出一百二十名能说会道又识字的中下级武官,召至京城集训,她亲自上课,进行“政治洗脑教育”。兵改政令发布后,枢府授命这些武官担任宣谕使,分派回原军中进行宣教:传军规,树标语、唱军歌等等……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思想教育行动。
三个月后,卫希颜将这一百二十名宣谕使提拔到监军职位,最低者为部监军,个别优秀的擢升到都监军,甚至师监军。监军的职责不同于以往——不是皇帝派去监督将帅的特使,不得干扰将帅用兵,主要担负士兵的思想工作和后勤管理。
这些被提为监军的武官原官阶多在四十五阶以下,每三年方能按军功和武技升迁一两阶,此时却只需动动嘴皮子功夫,便被卫希颜提升了四、五阶,干得最好的那位武官甚至被超擢到二十二阶的武翼大夫——这需要多大的军功才能升上去?!
突如其来的飞升刺激了新任的监军们,人人激情高涨,被卫希颜召回枢府进行第二次“洗脑”集训后,一个雄纠纠气昂昂地上了任,立誓要将所在军队打造成钢铁铸就的精神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