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资源丰富人口稠密是兵源粮源的重要供应之地,灿烂浓郁的文化气息使其人才的重要产生地。在东汉末年,仅南阳一郡,户口有百万,古有“两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荆州有利于农业肥沃土地,富饶的水产资源,复杂的水系使荆州成为进可攻,退可守。也使荆州成为三分天下的局面的形成基础。
“吃粮当兵,当兵吃粮!”
身逢乱世人命如草莽的年代吃饭才是头等大事,三国前期中原地区军阀多如牛毛,很多军阀都是因为粮食短缺最后是树倒猕猴散,十八路诸侯进军董卓后,曹操在扬州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得兵4000人大军前进道龙亢,由于粮草不济一路上逃兵不断仅有500余人,吕布攻兖州曹操因缺粮只能暂缓攻势。
粮食是成就霸业的根基。
襄阳交通方便沿长江而上可通巴蜀,顺长江而下可达江东,经洞庭湖可到岭南,经宛城可抵中原,有“天下之之腰臂”的美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然而以襄阳图江陵容易,以江陵图荆州难。襄阳处于襄水之北,城北则是汉水,是天然的屏障极大的限制了攻城敌人的机动能力,
江陵虽然是荆州第二大城市,刘表视其物资的储藏地,必然加强保护,然而以襄阳攻江陵可以水路并进,襄阳兵士可以利用三峡上游的水道,有上游攻下游,山地俯瞰平原的攻击优势,江陵缺少善于山地作战的士兵,宜昌地区的山地屏障又有守城的优势,所以刘表将荆州治所迁于襄阳绝对是英明之举。
作为人才的产生地世家大族虽然能为统治者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但同时也对统治者形成了极大阻碍。要想统治荆州就要极力讨好世家。
江东世家大族为孙策打下江东、孙权巩固江东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江东世族的“隔江自保”政策。与孙策袭击许昌的方针相反,孙策表面死于许贡门客之手,其实死于江东世家手中,这也是孙策传位孙权的原因之一。****的局面不利于世家的发展所以孙策定江东可以得到世家支持,刘表能平荆州也是如此。
对外扩张消耗的人口资源都是由世家提供,对外的战争可以壮大孙氏的势力,却消耗江东原来世家的实力,触犯了他们原有的利益。无论荆州还是江东的世家能做到举郡归降才是保存实力的最佳方案。所以蔡瑁蒯越才会降曹,曹操一封信就可使江东人心浮动。
在东汉书籍和察举制一直都被豪门世家垄断,有才学的寒门子弟投靠世家才有做官求学的机会,反过来寒门子弟要为世家服务,这就使世家在其所在地越来越强,名望越来越高,东汉末年,各地的世家大族基本上达到划地称雄的地步。所以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袁绍在冀州天下有才学之士云集跟随。
作为人才产生地的荆州,是世家大族密度极高的地区,要想在这称雄,自然要讨好这里的世家。董卓为了拉拢世家的支持不断提拔名士,立场不鲜明刘表就是其中之一,皇室宗亲的身份给刘表带来了第一好处。但是刘表却知道当时的荆州不是自己单枪匹马就能解决的
当时的荆州的局势可以说是一团糟,最富饶的地区荆州当时的治所已经被袁术霸占,荆南长沙被吴郡苏代霸占,襄阳城则被张虎、陈生统治除此之外更有数不胜数的小股“宗贼”。所以刘表白手起家,手里攥着朝廷的委任状没兵没将单枪匹马的上任了。
要知道这个时候刘备都有关羽、张飞和自己的曲部,
刘表却还是光杆刺史。南郡大族蔡瑁是襄阳第一大族的代表,蔡瑁姑姑是太尉张温的妻子,堂兄蔡瓒是郿相蔡琰为巴郡太守均是高官,蔡琰乃汉末文人的泰山北斗,地位崇高。蔡家居住在汉水的“蔡洲”上,良田万顷、奴婢数百人、家中修建豪华坚固,是一个既富又贵的家族,
蒯越是蒯氏家族的佼佼者,曹操的荆州见蒯越大喜道:“不喜得荆州,但喜的异度。”可见其人才识过人蒯氏是当地大族,二人后来成为刘表的左膀右臂,刘表先到宜城直接联系南郡大族蔡瑁、蒯良许下种种好处后,商量对策最后采用蒯越的策略。
以蔡家、蒯家的名义邀请五十五位宗贼头目入城赴宴然后才全部斩杀强行收编了他们的部队。注意这句!
在一群小毛贼眼里一州刺史竟不如地方豪强够面子。刘表代表的可是大汉朝廷都无法被人正视,内心的恼怒可想而知。
凭着这样的军队刘表在蔡瑁蒯良的帮助下快速平定了荆州各地的割据势力,只是荆南四郡只是名义上处于刘表的统治,南阳依旧在袁术的手中,但是不论如何刘表堂堂正正的入主襄阳开始打开统一荆州的局势。蔡瑁,蒯越也在快速壮大自己家族势力,蔡瑁又将妹妹嫁给刘表,这是刘、蔡、蒯三家的政治同盟开始了。在刘表统治荆州十余年间蔡瑁,蒯越两家始终是把持着荆州的主导势力,荆州各地都安插这蔡瑁、蒯越的人马。
刘表其人是礼贤下士,但在用人方面受到蔡瑁蒯越势力的阻挠,使有才者入荆州而不仕刘表。荆州其他世家明白唯有赶走刘表才有在荆州壮大家族的机会,以至后来刘备一来世家云集,曹操一来举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