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埃尔顿·梅奥:人道主义的倡导者和促进者> 第58章 1932~1942年合作(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8章 1932~1942年合作(2)(1 / 3)

皮亚杰的理论把儿童生活中早期自我中心的方面与后期社会化的方面区分开来,把幼稚纯朴的责任感与自发的责任感区分开来。社会适应和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就使用了这个理论。由于逻辑思维和社会性的发展同步前进,因此每个儿童必定依照社会生活的惯例生活,直到他们完全掌握了合乎逻辑的思维为止。为了做到这一点,社会必须是有秩序的和稳定的,儿童应该与来自家庭外部的同龄人在一起,并且应该在其周围的环境中获得父母和老师的道德支持和指导。在这些条件下,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逐渐摆脱约束,发展成为合作。在理想情况下,约束是由父母的道德支持、同情心和理解来维持的,而合作——成熟发展的目标,是根据“游戏规则”学习到的。这些游戏规则对儿童进行约束,从而使他们适合于过社会生活。如果儿童进入青春期时带有受损的逻辑思考和社会思考,那他们就会受累于低劣的逻辑推理技能和社会技能。他们变得带有成见,这与合作性群体中适应良好的人截然不同,因为适应良好的人能够独立思考、自主行动。

人类学研究区分了三种行为:合乎逻辑的、不合逻辑的和非理性的。合乎逻辑的行为表明个人能够作出独立的辨别和判断;不合逻辑的行为反映了在受限的行动范围内促进有效合作的社会秩序、它的约束和规则;非理性的行为——常常是强迫性的行为,发生于面临难以驾驭的任务之时,在这时,个人不能够进行合作,社会关系会瓦解,集体生活消失。

梅奥认为“药方”在于均衡教育。这种教育促进理性的和独立的思考,体现了文化是如何把纪律、合作和责任赋予其成员的。但是,为什么教育迄今未能提供这种均衡呢?这是由于源自自然科学领域中卓越研究的技术知识过于快速应用所致,这种应用为社会提供了具有逻辑性的专家,但是这些专家失去了非逻辑性,因而发现合作与他们自己格格不入。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负责任的成年人?负责任的成年人应该乐于参与集体活动,自愿发现他们的主要兴趣在于过一种协作性工作的生活,愿意用增加了的知识修正社会管理,因而愿意用推理代替日常惯例。后来,梅奥在,两个场合再次阐述了这些想法,一次是一个月以后与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Roosevelt)共进午餐之时,另一次是一年以后在宾夕法尼亚州兰霍恩(Langhome)举办的一次关于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会议上。

所以,他的强烈主张是儿童应该与同龄人在一起发展社会技能,否则他们会成为执迷的生活方式的牺牲品。他在这种主张中概述了自己的儿童时期,描述了他和多萝西娅为培养女儿帕特丽夏和露丝的做法。在他的少年时期,他周围的同龄人一直很少。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患上忧郁症、对自己缺乏信心及对生活持执迷态度,这是一个主要原因。为了证明这一点,他讲述了一个例子。一个餐后讲话者——显然是他自己,一度对于自己将要讲的话和有可能留下下述印象非常担心:对于有机会讲话自己非但没有感恩之心,反而感到不高兴,这使讲话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兰霍恩会议上,有人提出了一个关于起作用的精神病学在小孩子身上发生作用的问题,梅奥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介绍了科恩定律。他机敏地驳斥了解释人类行为的因果假说,强调了亨德森一年前对他说过的话:为了对变化作出解释并寻找各种条件,在这些条件之下,相互关联的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改变了,然后上升到一个更复杂、更和谐的状态。为了说明这一点,梅奥列举了一个教授的例子。这个教授逻辑思维强,且在所在领域声名卓著,他的夫人非常支持他的事业,把家务操持得井井有条,免除了他的后顾之忧。由于家庭运转得如此良好,他相信,这只不过是又一次凸显了他那明智处理问题的方法罢了。一天,考虑到没有对家务操持给予足够的关心,因此他到厨房里转了一圈,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建议,大多数建议有效且极为宝贵。但是,厨师却提出想要辞职。梅奥于是说:

看一看他都做了些什么?他破坏了日常生活的运转方式。要执行一项复杂的任务,必须把大部分任务简化为处于日常惯例的性质之内的事务。例如,当我把这个(一把椅子)放在这里的时候,某个或许我不十分熟悉的合作者会把它拿走,用它做些别的事情。您看,这就是对常规的破坏,违背了“何者为正确和适当”这一整体的社会观念。于是,我想,如果他想要做此类事情,首先应该就此事同他的妻子商量,允许她向厨师给出她自己的建议……使得某件事情的结果,不是由于强加于厨师之上所致,而是由于对某个提议产生了自发的兴趣使然,要让这个提议看起来源自厨师本人。

1937年初,梅奥把一些讲话整理成文发表,这些讲话论述了稳定的家庭生活对于培养儿童合作技能的重要性。

梅奥的同事在工作中常常面临合作问题:罗特利斯伯格、怀特海、沃纳及后来的艾利斯一蒙塞尔。他在每个人身上都看到了一些变化,他认为这些变化都根源于以下两者之间的关系:一他们的家庭成员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二家庭成员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