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王一水出生那场大雨后,渭北高原迎来了近十年来最风调雨顺的一个秋季。玉米秆蹿得比人还高,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村里人都说,这是“雨孩“带来的福气。
王一水三岁那年夏天,又一场大旱袭击了王家村。井水见底,田地龟裂,村民们再次陷入恐慌。
“一水,给咱们求个雨吧。“老支书王德福半开玩笑地对正在院子里玩泥巴的小男孩说。
王一水抬起沾满泥巴的小脸,眨了眨黑葡萄似的大眼睛,突然指着西边的天空说:“云!“
大人们顺着他的手指望去,晴空万里,哪有半点云彩?可就在当天傍晚,西边真的飘来一片乌云,不多时便下起了倾盆大雨。村里人又惊又喜,从此更把王一水当成了小福星。
“别听他们胡说,“母亲王秀兰把儿子搂在怀里,轻声说,“你就是个普通孩子,下雨是老天爷的事,跟你没关系。“
王一水五岁上学,成绩出类拔萃。他脑子转得快,记忆力特别好,课文读两遍就能背下来。老师们都说,这孩子将来准能考上大学,走出王家村。
“一水,长大了想干什么?“小学班主任李老师问他。
“当科学家!“王一水响亮地回答。
随着年龄增长,王一水与水的那种特殊联系似乎减弱了,也不像小时候那么众星捧月,唯一不变的还是父母家人的爱始终如一,王满仓对这个大孙子更是恩爱有加,一点农活都不让干,每天把娃架在头上遛弯。
一转眼,初中三年,王一水的成绩一直稳居年级前列。中考时,他以全县第五名的成绩考入县重点高中,成了王家村十年来第一个考上县一中重点班的学生。
临行前,王秀兰叮嘱儿子,“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了,考个好大学,再也不用守着这黄土地了,我和你爸脸上也有光。“
县一中的生活对农村孩子来说并不容易。王一水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乡音,穿的衣服是母亲手缝的,食堂里最便宜的菜也要算计着买。但他很快用成绩证明了自己,第一次月考就冲进了年级前十。
“王一水,你家是农村的?“同桌张浩好奇地问,“看你成绩这么好,还以为你是县城的。“
王一水笑了笑没说话。他知道,在这个以县城孩子为主的学校里,重点班更是大多数都是县里的孩子,自己始终是个“外来者“。但他不在乎,图书馆里的书比村里的丰富千百倍,这就够了。特别是他看着他们优渥的条件,良好的教育资源,有些同学还在补课,但成绩却远不如他,那种感觉让他感觉很美妙。
高二文理分科,王一水毫不犹豫选了理科。他的物理尤其出色,对力学和运动有着近乎直觉的理解。物理老师曾私下对他说:“你对力学的理解很特别,以后可以考虑往这个方向发展。“
一切都在高三那年冬天发生了改变。周末回家,王一水发现村委会那台老式电视机前围满了人,正在播放一部叫《士兵突击》的电视剧。
“这许三多,笨是笨了点,可真有股韧劲儿!“几个一起长大的小伙伴议论着。
王一水站在人群外围,目光却被荧幕上那个憨厚执着的士兵牢牢吸引。许三多在单杠上咬牙坚持的画面,雨中训练的镜头,还有那句“不抛弃,不放弃“的誓言,像电流一样击中了他的心。
那天晚上,王一水做了一个梦。梦里他穿着军装站在雨中,雨水在他周围形成一道屏障,而他身后,是整支等待他命令的部队。
第二天一早,他对父亲说:“爸,我想考军校。“
王军海正在编竹筐,闻言手指被竹篾划出一道口子。“你成绩那么好,老师都说能上清华北大...“
“我就要上军校。“王一水的语气是从未有过的坚决。
王秀兰红着眼睛没说话,只是往儿子的行李里多塞了两双袜子。
回到学校,王一水开始疯狂收集军校招生信息。他了解到,最好的陆军指挥学院在省内只招20人,录取分数线直逼清华。从那天起,他每天学习到凌晨一点,早晨五点就起床跑步,为体能测试做准备。
“你疯啦?“室友看着他在寒冬里用冷水洗澡,“这么冷的天!“
“适应恶劣环境。“王一水咬着牙回答,任凭冰冷的水流冲刷身体。奇怪的是,当水温低到一定程度时,他反而感觉不到冷了,仿佛皮肤表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
高考前的模拟考,王一水考了全县第三。班主任激动地说:“清华北大稳了!“
“我要报国防陆军大学。“王一水平静地说。
班主任愣住了:“你这样的成绩去军校?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