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 126 章 医学与生命1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126 章 医学与生命10(5 / 6)

副使王安仁,悬挂金牌,前去随路,设立医学。】

【忽必烈下令,各科医学生必须学习《素问》《难经》两部医学理论著作,和由北宋太医院编纂的《圣济总录》,公元1284年,又令翰林承旨撒里蛮、翰林集贤大学士许国祯,集诸路医学教授增修《本草》。】

【公元1285年,忽必烈再次下令,让今后从医者必须精通四书,这里的儒家四书是作为医者的道德要求“四书实为学之本,进德之门”,同时还要求掌握《尚书》《春秋》等儒家基本经典。但是大家需要注意,这时候已经属于医为主,儒为辅。】

一句主辅不同,让各朝的儒生和医者再次掐起来。

【元朝继承了宋朝的十三科,以及宋朝的针灸铜人,并且有了新的发展。】

【宋人王惟一用青铜浇铸的人体经络腧穴模型,在宋朝时供医学临床使用,并且绘制图经颁布各州。两个铜人一个放在医官院,一个放在相国寺。】

【到元朝时期,因为战乱,也因为年久失修,王惟一铜人损坏到无法使用,直到1265年,尼波罗人阿尼哥将之修复完成,被安置在了三皇庙,再次恢复使用。】

三皇庙内有历代名医像,东有神机堂,神机堂里就放着铜人、针灸图二十四幅。

五脏旁边注释为溪谷所会,各为小窍。

又刻针灸经于石,

其碑之题篆是宋仁宗的亲笔御笔。

.

“咦,这不是我大明的针灸铜人吗?”大明太医院的太医看到天幕放出来的针灸铜人模样,顿时觉得十分熟悉。

洪武年间,针灸铜人被朱元璋从三皇庙取入宫中,只留下图经,从此,针灸铜人就成为了深宫之宝。

【从此之后,不少学医者会把铜人腧□□描摹下来,拿回家中,在书房甚至卧室的墙上悬挂经□□,日日观看,早晚查看审视学习、】

【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哦,大家有没有觉得很熟悉?】

古代的中医馆,挂着腧□□;

现代的中医馆,墙上依然挂着腧□□。

荆咕将古今两个中医馆的图片并排放在一起,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对比的不同之处与相似之处。

尽管画法不同,色彩不同,但是许多相似的穴位与经络,仿佛是不同时空相同的文化脉络,将从古至今的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文化串联在一起,一直深入华夏文明的骨髓,深入历史画卷的底色。

初时,看着不起眼,但是摊开之后细细查看,就能看出那共同的文化交叠。

.

蒙元时期的医者,看到后世的中医馆,再看看自己的中医馆,突然有种热泪盈眶的感动。

尽管时空相隔千年,但是那熟悉的药柜,熟悉的腧□□,熟悉的经络穴位,仿佛在告诉他:你虽然看似渺小如砂砾,但是你的努力汇聚入医学,依然一起流传到了后世,造福了后世子孙。

“他们没有忘记,没有忘记……”医者喃喃低语,似乎在说给病人听,也是在说给自己听。

【说了针灸铜人许多次,从宋朝说到元朝,那么针灸铜人如何使用呢?】

荆咕放出一个简单的模拟效果动画:

在教学或者考试时,先在铜人体表涂蜡,使穴位、经络被覆盖,孔穴亦被蜡堵住,再向铜人体内注水,让学生选穴扎针,若取穴有误,则针不能入。若取穴正确,则水可以从拔针之后的针眼里射出。

.

“快快快!记下记下!”

先是清晰的大幅腧□□,然后是针灸铜人的全身图和穴位备注,如此清晰,让帝王和民间有条件的名医都激动起来。

天幕已经给他们提供了如此清晰的资料,这样还不能自制个针灸铜人,那就真是自己无能了!

一时之间,无数太医、名医都开始研制针灸铜人,有些技术不过关就与工匠合作,促进了医学与工业的双向发展。

当然,此乃后话,此时天幕依然在继续讲述,天幕下的古人依然在学习。

【比较特殊的是,蒙古人不如儒家这么重视所谓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也”,所以元朝的医,是会用尸体解剖的方式来进行临床试验与治疗,这又是医学界的一大改进。】

根据史料记载,蒙古医生会取死囚来进行尸体解剖。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元人不怎么重视绘画的原因,

并没有元朝的人体解剖图流传下来,是一大遗憾。

但是元朝有元翰林学士忽公泰,著《金兰循经取□□解》一绘有脏腑前后兔,手足三阴、三阳图,以及十四经络流注等,各为注释,并有附图,对当代针灸学家和后世针灸学家有不少影响。

还有忽思慧著《饮膳正要》3卷,该书包含了蒙古、汉族、回回、藏族等各族人民常用食物和食谱,分为养生、妊娠、乳母等等专门篇章,还插入了精美的图画,能够从书中看到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非常具有价值。

沙图穆苏,撰有《瑞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