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其他类型>直播带秦皇汉武开眼看世界> 第 126 章 医学与生命1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126 章 医学与生命10(3 / 6)

。】

【这里也得提一下元朝的国号——是“大元”,不是“元”。不是我们说大唐那样的尊称,是取自《周易》的第一卦乾卦,乾卦的解释是“大哉乾元”,忽必烈取“大哉乾元”的“大元”,我们通常说的“元”其实是简称。】

杨坚微微挑眉:???

好怪?但是又有些不对劲。

他的“隋朝”其实源于父亲杨忠的爵位“随国公”,后面的唐朝应该是源于李渊父亲李虎的爵位“唐国公”,一个蒙古皇帝,偏偏不用姓氏也不用封地,从汉人的《周易》里取国号,没有点算计他才不信。

同为皇帝,杨坚甚至已经能猜到忽必烈为什么做此选择。

【为什么忽必烈要改蒙古汗国为“大元”?】

【这其中就包括一定的政治意义。因为蒙古汗国对汉人的屠杀,让汉人对蒙古人产生了强烈的抵抗心理,忽必烈改国号,并且从汉文化中选取国号,就代表着对汉人散发信号:我尊重你的汉文化,并且愿意任用汉人为官,大家一起愉快地共事吧!】

【且不说元末的皇帝,至少在忽必烈时候,他说到也做到了。】

真金化身为“震惊”,看着父亲,突然觉得自己对父亲的理解还是太少了。

忽必烈非常淡定,一边给自己倒酒,一边头也不抬地问道:“傻了?”

真金真的傻愣愣摇摇头。

忽必烈眼角余光扫视一眼,气不打一出来。

这傻儿子,到底是像谁,他跟他母亲都是有野心性格强势的人物,怎么生出个读书读傻了的儿子!

天幕说得没错,真金就是跟扶苏一样,被儒生教傻了!

【介绍完忽必烈的背景与生平,就是为了引出下一个政策——医学取代儒学!】

【在儒学占据统治地位的古代,哪怕宋朝帝王也重视医学,但是医学始终是位居儒学之下的。】

【但是元朝不是,元朝第一次将医学,抬高到了超越儒学的地位!将医学发展带到了黄金阶段,开创了华夏医学的新纪元!】

【元朝最大的创举,就是仿效儒学与孔庙结合的制度,在各地

医学校所在地建立了三皇庙,实现了庙学合一。】

政、教、祭合一是华夏古代教育的特有现象,特别是隋唐庙学制建立以后,孔庙成为了古代教育的中心。

伴随着庙学制,成立了圣孔师颜以及从祀制度,成为了后代兴学的蓝本。

在唐朝时期,被华夏民族历来传颂的“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也跻身进入了国家级庙祀的行列,设庙祭奠,并且在唐玄宗时期,设置了三皇五帝庙署,开始有专职官员管理。

五代十国、两宋时期,都沿袭了隋唐的庙学与儒学结合制度。

但是到了元朝,“三皇”这几位上古神君的形象,变成了医学的神邸:

元朝医者看来,伏羲教授人织网捕鱼,食用熟食,生命健康有了保障;神农尝百草,了解了百草的药性与毒性,并作《神农本草经》宣扬医疗;黄帝与岐伯探讨医理,成《黄帝内经》,又有“岐黄之术”的说法。

因此,在金末元初时,民间有医者自发兴建三皇庙,“三皇”摇身一变成为了医学行业的始祖。

如同儒家专门祭祀孔庙一样,医人专门祭祀三皇,“三皇庙学”也成为了元朝医学的代称,是元朝医学教育制度中最有特色的一个方面。

到元朝,各路要求设置医学开始,三皇庙被国家正式纳入官方规划管理范畴,忽必烈下令强调各地建立医学和三皇庙,从各路推行到了郡县,一直持续到了明初。

元朝统治者对医学的推崇,和结合三皇庙的推广,将医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国之大事,在祭与戎!”

听到“三皇庙”第一次是与医学校合一而不是儒学,最在意礼的隋唐两宋的儒家弟子在不同时空齐齐炸开了锅。

“医学怎么能入三皇庙!”

“医学不过是小道尔,怎么能入三皇庙!”

“不愧是蛮夷,难怪不到百年而亡!”

“三皇什么时候成为医家三皇了!”

“这明明是我儒家的三皇!”

与之完全相反的,是医家弟子齐齐陷入过年一般的喜庆气氛。

“医学怎么不能入?有本事一辈子别看医生。”

儒家弟子立刻回怼:“我生病了才需要看医生,没病就根本不需要医生,凭什么让医学入三皇庙?”

兵家人同样愤怒:“就是,兵家都没入,凭什么医家入!”

其他百家一个比一个激动,打嘴仗的、撸袖子的,齐齐上阵,就差直接动手围殴医家弟子。

在朝堂之上的,碍于帝王,只是打嘴仗,口水喷的医家弟子非常嫌弃,戴上口罩对骂。

在民间的就直接当街打起来都有,但是医家弟子或许比不过兵家弟子的强悍体魄,却懂经穴,打架时喜欢点麻穴,其他弟子打着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