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白里正说的复杂,但这利润已经入眼,复杂也认了。
“里正叔,怎么卖您定,我们都听您的。”
白里正点点头,细细说了起来。
“有利益就会有冲突,咱们都是一个村的,谁都不想因为一点银钱闹得两家不和。”
村人静静听着。
“我替大伙想好了,每日抓阄,抓到卖的人家才能去卖,至于去哪卖,纸条上也会有写。”
村人虽然有些微词,但这法子目前来看是最公平的。
“行,就按这法子来,那什么时候抽签?”
“大家稍候一下,现在就写,待会统一抽签。”
有了期待,再多久都能等下去。
白里正喊人抬来桌子,当着众人面快速写着。
没中的纸条是画的圈,中的纸条上面则详细写了售卖的范围。
周边村镇和县城都有涵盖,县城更是分为五个区域分开售卖。
碧水村共43户人家,每日只有15个名额。
竞争可以说是很激烈。
纸条很快写好,白里正找了个陶罐,缸口半蒙着黑布,只留一条缝隙,能伸手抓阄。
很快轮着抓了一遍,几家欢喜几家愁。
抽中的留着纸条,明日拿纸条去找沈初宜拿豆腐。
抽中的人家欢喜之后,又有些拿不准主意。
“里正叔,那卖多少有规定吗?”
进少了不够卖,进多了卖不完,听沈家丫头的意思,她只负责卖给他们,若是卖不完,也只能自负盈亏。
“卖多少大家就自凭本事,口才好的可以多要一些,口才不好的就少要一些。”
抽到的人家凑在一堆商量了下,决定还是少要一些,毕竟之前都没有卖过,少拿些万一卖不出去亏不了多少。
最后一人定了10斤普通豆腐,10个竹筒嫩豆腐,明早找沈初宜拿。
村人散尽,沈初宜扶着白里正也缓缓往家走。
“丫头啊,你这是为咱们村做了件大好事。”
白里正当了这么多年里正,第一次觉得畅快,领着村人一起挣钱的感觉真畅快,走起路来都步步生风。
“里正爷爷,还得麻烦您件事。”
“丫头你说,只要你开口,再难爷爷都帮你。”
白里正干劲十足,沈初宜哭笑不得。
“没您想的那么严重,就是现在豆腐量大了,麻烦您帮着寻摸两个老实力大的,帮忙推磨,一天50文工钱,不包饭。”
一个村子里的人,包不包饭也不重要,再者说推磨也不是从早到晚不歇息,不包饭正常。
并且50文的工钱属实是不少,一个月下来可就是一两半,白里正当即就在脑海里筛选着合适的人选。
懒得不要,太机灵的也能不要。
将村人过滤了一遍,心里有了人选。
“我瞧着马家大郎和二郎不错,马家那老两口都有病在身,家里大郎和二郎轮着在家照顾,一个在家,另一个就进城给粮店扛包,为人孝顺也有劲,你觉得呢。”
沈初宜从记忆里翻找了下了下,是有这么户人家,老父之前在矿上做工,年纪大了一身的病,老母眼瞎,年轻时七里八乡有名的绣娘,后来眼睛熬瞎了。
大郎娶了媳妇,但应该是不放心将老父老母留给媳妇一人,兄弟俩就还是轮流在家守着。
今日就是马家大郎来的晒谷场。
孝顺足见兄弟俩人品,点头同意,白里正一口将这事揽了过去,只身去了马家。
伴着余晖,马家大郎脚步稳健的快步走进作坊。
作坊东面厨房里,秦二婶子正守着灶台添火,和沈初宜有一搭没一搭聊着天。
马家大郎直愣愣冲进来,把二人唬了一跳。
马家大郎扭头左右看了一圈,才看见窝在灶房里的二人,栽楞冲到门前。
“东家,我干什么!”
声如擂鼓,振的沈初宜右耳嗡嗡作响。
白里正只说兄弟二人老实,怎么直愣这方面只字未提,沈初宜无奈掏掏耳朵,罢了,人都来了,总不好退回去。
领他走到院中,西面并排两口石磨,石磨地上是几盆泡好的黄豆。
“你弟弟何时能来?”
“回东家!我弟弟明日能来上工!”
沈初宜揉了揉耳朵,轻声细语说道,“首先,不用叫我东家,跟着大家叫宜姐儿就行。”
“是!”
沈初宜默了默,“其次,作坊安静,说话不用这么大声。”
马家大郎不好意思挠了挠头,放低了声音,“嘿嘿,之前在粮店习惯了。”
沈初宜摆摆手,没在意。
抬手舀起一勺泡好的黄豆,沿着小孔倒进去。
“转石磨的时候盯着这个洞,豆子没了就加一勺进去,连水带豆一起舀,速度不用过快,也不要过慢,你自己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