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晚上在家中看新的书籍,白天则跟着虽然提前来了苏州,但是还是对苏州不大熟悉的杨泰清了解苏州。
俗话说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霍霖也凑热闹参加了文会,不过最后觉得江南的文风果然不适合他。
……
江南的繁荣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而在温饱能够获得保证的基础上,江南的文教与娱乐当然也是发展得蒸蒸日上。
“世人只知秦淮河畔,却不知这江南哪一块河畔都不输秦淮河。”杨泰清今天准备带霍霖他们去的地方正是苏州一部分文人雅客最流连忘返的苏州版‘秦淮河畔’了。
太阳西落,月头开始高挂云间,本该是归家的时刻,但是这处却是人声鼎沸,酒楼戏曲,梨园搬演,声彻九宵。熟悉的人走过只觉得自在逍遥,而霍霖和晏温这两个小菜鸡走过去,只觉得路边向他们招手的夏姑娘们都份外可怕。
至于一次也没来过却假装自己很熟稔的杨泰清,也开始有点儿后悔了,他觉得自己都要被拖进去了。
杨泰清觉得自己脸都要笑僵了,他就不该听别人的鬼话从这条街走过去:“这里主要是许多文人雅士品茗、看戏、赏画、听曲的地儿,我们过了这条街就到了,那边可能比较适合咱们。”杨泰清试图挽回自己的尊严。
霍霖也知道是这个理,和晏温对视笑了起来,反正没几个人认识他们,于是便拉着杨泰清跑出这片地方,等到跑出这红灯艳窝后才松了口气。
“泰清兄啊,你这好奇心实在是……哈哈哈。”霍霖调侃到一半发现不知用什么来形容,刚刚杨泰清就一直拉着他们往这块走,哈哈现在后悔了吧。
杨泰清也知道是这个理,就是好奇心害死猫啊,连忙摆手道:“这里就正常了,你们看,来来往往都是学子。”
确实这块放眼望去没有刚刚拿出的喧嚣,有的只是宁静,文气十足。
才刚走几步霍霖就发现这里沿街随处可见的都是各类摊子,拿起摊子上的东西。
“话本子。”原来这里售卖的都是各种各样的话本子。
晏温看向杨泰清,笑道:“你们江南的文教水平果然好,京城的书摊子都没有这里多。”
因为他们说的是官话,连书摊的老板也听得懂,附和道:“之前有学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苏州府基本上每家每户有点儿钱财基本上送孩子去读书习字,因而识字的人多,话本子就多起来了,几位公子要不要买一本?”
“买呀。”霍霖说着就准备挑上两本,让小厮付钱后问着这老板:“老板你们这是在书商手中买的吗?贵吗?”
书摊老板掂量着手中的银钱,看着几位公子得穿着也不会和他抢生意,于是笑道:“可不是,这话本子就是在书商那边拿的。至于贵嘛,原本印刷贵多用手抄的,不过听说京城有几个学子发明了个活字印刷术后,原先印刷一页需要雕刻一版,现在只需要摆摆字,像那些热门的话本子就多是用印刷出来的的可以卖的便宜些,买的人也多了。”
晏温笑着撞了下霍霖的肩膀,挑眉调侃。
霍霖笑道:“能够让百姓多看看书也是好的,读书明智。”说完,谢过书摊老板,与自己的好友往书肆的方向走去。
看着自己手中的话本子,他对杨泰清建议道:“书的成本降低,看的人多了,其实也可以让杨伯父把一些平常的一些小案件编撰成有趣的小故事,以故事的形式教化百姓,寓教于乐。”
杨泰清看着他手中的话本子,眼前一亮道:“这主意极好!父亲忙过这阶段也正在思考教化之事呢!”
晏温听此笑道:“对百姓好的事情,都可以尝试看看,不如我们明天找杨伯父问问!”
【厉害了,竟然想出了普法小故事!】
【记得写得生动有趣,不要用晦涩难懂的句子啊,百姓看不懂!】
霍霖也看到了弹幕里所提的建议,于是几人街也不逛了,带着手中的话本子去书肆买了几本律法相关的比如《御制大诰》、《大兴律令》等书籍和科举考试中学子会用到的案件分析书。
坐马车回去小院子里就开始研磨思考,然后对照着话本子,忙活到半夜终于写出了几则不错的通俗易懂小故事。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明天。 .w.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