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一千零三十一章皇帝之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零三十一章皇帝之宝(2 / 3)

他们爆发出更多的战斗力。

再加上因为在大同与贺今朝交战损失不小,皇太极吸收了大批汉人和蒙古降丁加入八旗。

这些士卒本就是原关宁军的老底子。

所以皇太极现在的麾下组成部分,抛除建州女真外,跟对面的明军军没什么区别,都是关宁军和蒙古夷丁组成。

但是此时大明主动议和遇到了济尔哈朗。

有了多尔衮的例子,济尔哈朗也不想步其后路,没有摸鱼,而是客客气气的接待了大明的使者。

结果他发现作为使者的马绍愉没有崇祯的敕书,拿的是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书信,大怒,直接把马绍愉三人给赶出清军大营。

一个兵部尚书也配与我大清议和

更何况有先前议和的经验教训,没有大明皇帝的手书,议和这件事就是个屁

大明的狗官都敢来消遣你家大清的王爷

其实济尔哈朗内心也是寄希望于能够议和,不仅仅是因为大清如今被拖入战争的泥潭当中,损伤不小。

再一个大清皇帝皇太极惯行的手段是避实就虚,勇于野战避免攻城,尽量减少伤亡。

如今让他们在前线啃硬骨头,着实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后金到清,攻打大明的坚城,几乎都是损失不小,且铩羽而归。

相比于多尔衮认为皇太极是故意让他麾下旗丁去啃硬骨头,削弱他的实力外,济尔哈朗则是觉得大清强攻大明的坚城,着实是损失不起的。

马绍愉见事不可为,又拜访了两次,得到济尔哈朗的回复,不是大明皇帝的谕旨,你再敢来,我就砍了你的脑袋,挂在松山外。

被清军吓唬了一顿,马绍愉再也不敢秉承着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理念,乖乖给京师里去了信。

同时济尔哈朗也把这件事上报给后方的皇太极。

皇太极倒是觉得十分的疑惑,打到这个样子,莫不会是边吏故意来欺骗他,让他放松警惕的

他准备先看看,反正现在松山大营已经落入了僵持阶段。

陈新甲接到消息后,当即去请示崇祯。

崇祯虽然愿意听从杨嗣昌的建议给皇太极设套,但依旧同处理贺今朝议

和一样,写了一道敕书。

这道敕书不是大明皇帝朱由检写给大清皇帝皇太极的,而是以「谕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形式写的。

实际上是内部谕旨,而不是外交信件。

等到济尔哈朗把大明皇帝的谕旨送到盛京,交给皇太极。

「据兵部所奏,辽沉有休兵息民之意,中朝未有轻信者,主要是因为前线督抚各官未曾从实奏明。

今卿部累次代陈,力保其出于真心,我国家开诚怀远,似亦不难听从。

以仰体上天好生之仁,以复还我祖宗恩义联络之旧。

今特谕便宜行事,差官宣布,取得准确音信回奏。」

崇祯的这份敕书颇费了一番心思,他似乎既想与皇太极谈判,又不想以平等态度与皇太极对话。

采取敇谕兵部尚书的形式间接地表示愿意接受清朝方面「休兵息民」的请求。

通篇充斥天朝大国君主对外藩属国居高临下的口气。

等皇太极看完了之后大为气恼,崇祯那个狗东西,竟然认为朕不配与他同等对话

等到他的谋臣范文程看完之后,面露疑色

「皇上,既然是崇祯给大臣的敕谕,为何一反常例的在文件上盖了「皇帝之宝」的大印

这就有点类似天朝给属国的敕书」

满清征服了朝鲜,故而也拿到了大明给朝鲜的圣旨,自是晓得是什么样的。

何况历朝给属国的敕书都是龙边黄色笺,面此笺却是中横一龙

过去大印正方,上刻敕命之宝。

现在的大印却是长方,上刻皇帝之宝。

因此范文程怀疑是边吏伪作的,洪承畴主使的阴谋诡计。

听到这种解释,皇太极满腹狐疑地叫来以前是大明的几个人前来辨认。

几个人一口咬定此宝札是真,并分析道

「昔日壬申年崇祯五年皇上征察哈尔时,张家口沉巡抚六月二十一日盟誓之事。

大明皇帝亦悉知之,但为文臣浮议所惑,故将沉启罢巡抚之任。

后来复命令议和事,又为诸文臣所阻,遂寝其事。

此次请和,决非虚语。」

而且他们都表示,这就是崇祯的行事作风,绝不可能是作假的。

毕竟大明皇帝的谱,不管目前有没有实力摆,但一定要摆出来的。

面子以及名声这种事,崇祯看的很重

听了这些解释,皇太极这才深信不疑。

为了显示身份,他也如法炮制。

以敕谕英郡王阿济格等人的形式,间接的答复明朝。

双方都通过中间商联系。

马绍愉立即奏报朝廷,崇祯再次以敕谕兵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