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一旦暴露,崇祯不舍得把杨嗣昌推出去背黑锅,至于陈新甲他就没那么在意了。
毕竟陈新甲一个举人能被他提拔到兵部尚书,知遇之恩极大,自是需要他报答的时候。
更何况杜勋给他查的贪污罪臣,全都是陈新甲部下的。
难不成陈新甲这个上官就一点都没有察觉吗
或者往深处想,他麾下的属官都拿了,这个主官就没有拿上属于自己的那份
所以崇祯现在更是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他除了对一文一武两个大臣外,对其余臣子刻薄寡恩又算得了什么,属实是正常操作。
他真正认同的臣子只有杨嗣昌、吴国俊以及其他不重要的,随时可以舍弃的棋子。
崇祯是不愿意放弃宁锦防线的。
即使宁锦防线修建的不咋地,但依旧能阻挡清军从这里入关。
他也更加不愿意洪承畴后撤。
所以当陈新甲提出后撤的主意后对他失望至极。
大明并不具备主动进攻清廷的能力,皇太极想要通过松锦一劳永逸的解决大明,崇祯不想更加被动,就得救援锦州。
虽然有无松锦都拦不住清军南下进行劫掠,但是自有这条防线在,清军占据关内的任何地点都会成为孤立的,无法有效占据。
就算占据,付出的人力、物力、通信成本也是极高的。
可一旦大明放弃宁锦防线,在没有纵深的情况下,山海关怎么守
大明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京城进行决战,要么跑路南京。
但现在西北以及中原各地出现大批成建制的反贼,崇祯没有机会南迁的。
就算是南迁,崇祯兴许连赵构都当不成的。
南方还有几个能听朝廷的话
南迁如此大的工程,依照大明目前的统治能力,会出现多大的乱子
更何况因为有大宋的例子在,失了宁锦,一败再败,大明还能有天下吗
他只能选择豪赌一把,寄希望洪承畴在关外能够速战速胜,回来吊打其余流寇。
可是选择京城附近这个大平原决战,崇祯更加玩不起。
他比大宋穷的多,根本就不可能大量装备重步兵硬抗的伤害。
陈新甲接下重任,然后便调拨了两个参将离开京师前去寻找马绍谕,让他作为自己的代表去议和。
刚刚死里逃生不久的马绍谕大吃一惊,毕竟当年陛下说谁敢提议和,谁就立死。
现在他怎么又改主意了
高起潜与杨嗣昌等人在上一次清军入边劫掠后,也发出了议和的试探。
只不过因为朝中反对声太大,推行到一半直接就停止了。
马绍谕便带着两个参将去清军大营求见统率济尔哈朗。
本来该是多尔衮担任统帅的。
但是他实在是过于摸鱼。
先前被皇太极寄予重任,但多尔衮表示我们这些离家远的士卒也要过年。
于是大过年的他特意离锦州三十里外扎营,跟一帮清军士卒包猪肉酸菜大饺子。
总之多尔衮在前线,就是本王带你吃饺砸
不仅如此,多尔衮还给他们放假回家过年看老婆与家人团聚。
以至于清军士气大跌。
又了给洪承畴偷偷运输粮草,增强锦州粮食储存的机会。
但如此有人情味重大失误的事,在皇太极那里是不被允许的。
先不说你多尔衮没有执行我的命令,用得着你来当好人收买人心,显得朕狠辣
更何况围困明军,大清不需要付出各种成本
真以为粮饷都是大风吹风来的,你们就敢如此耽误正事
还有身为前线统帅的你就这般玩忽职守
然后多尔衮就被处罚了。
可是待到皇太极这里,自己的宠妃要死了,他直接就哭着脱离前线,疯狂赶路回家看媳妇。
毕竟当皇帝就是我能做的事,你们不能做。
皇太极也全然不顾他自己先前的命令。
因为皇太极的改制集中皇权的法子,这些亲王对他自然是不满的。
不说兄狠弟毒,父死子笑之外的小矛盾外,谁能够大度无私的让出自己的既得利益
而且皇太极还剥夺亲王爵位,以及插手管旗的权限。
你一个好好的旗主,在自己旗内说的话在皇上的干预下,都不算数。
这如何能行
皇太极的改制行为,极其影响满洲八旗勋贵的士气。
不定几个人盼着他死呢
更何况清军士卒经过这么多年的抢掠,个个都变得富裕起来了。
日子过的好了,谁还愿意把脑袋搁在裤腰带上拼命
而且敢战之卒都是要给足待遇,要不然上战场拼命收益和风险差不多,谁还愿意拼命
一个基本的逻辑每年军费不断增长,为了保证常备军的待遇,如此才能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