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传播带来别样的生机。
等将线装本彻底弄明白后,他已彻底被打开了思路,进而联想到了不少其他的装订方式,只是认真思索后却都觉得不如线装更方便。
王绾有些惭愧:“之前是在下想当然了,应该在雕刻模板之前就找谷丰侯问清楚情况的,在发现雕刻模板出错率过高,其消耗的成本已经彻底超过了手抄而不适合推广书籍的时候,就应该及时止损,思考是否有什么地方被我疏忽了才是……”
林阡赶紧摆手:“是我疏忽了才对。还望相国不要怪罪我耽误了您这么多时间。”
王绾失笑:“与谷丰侯有什么关系?我既然负责此事,本就该在发现卷轴装成本过大的时候其他方式,而不是硬要在卷轴装这个方向上死磕。”
说完,他忍不住叹了口气。
林阡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安慰。
她并不觉得这事儿错在王绾与李斯,一则因为他们本就习惯了竹简那种编书成卷的方式,一时间想不到也情有可原;二则确实是自己这个知道线装方式的人想当然了,没有在第一时间说清楚。
事实上,从古到今书籍的装订方式其实经过了好几代的演变。
从最开始竹编方式,到之后的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一直到明清时期才终于发展出了线装方式。
但林阡已经习惯了线装本,之前也不曾刻意了解过其他装订方式,所以……
她觉得自己应该向王绾李斯二人道歉:若她一开始就将线装的方式告诉了王绾,也不至于浪费了这么多的时间。
嬴政注意到她的神态变化,突然开口:“既然已经找到解决办法,便不要再浪费时间。王绾,你且看看这种线装的方式是否容易掌握,又能否可以降低雕版模板的成本,让书籍的价格更便宜也更容易推广?”
王绾笃定点头:“以这本《韩非子》为例,总共十万余字的内容若分割成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模板分别雕刻出来,出错损毁的概率将会大大降低,成本自然也会降低。但具体能降低多少,微臣不曾做出模板,并不能笃定告诉陛下。”
说完,他补充道,“但微臣可以保证,若将内容分割成更小的部分,成本至少降低一半。”
“这便够了!”嬴政看向王绾,“希望这次,相国不要再让寡人失望。”
王绾瞬间汗毛倒竖,赶紧点头应下。
==·隶书·==
林阡手上拿着卷轴装的《韩非子》,在嬴政与二人就书籍成本问题进行探讨的时候,低头认真查看起来。
这一看,她几乎立刻就有了个了不得的发现——
这卷轴上的文字竟然不是林阡已经格外熟悉的篆书,而更像是她曾在网上见过的隶书?
林阡愣住:王绾李斯二人这是为了降低成本,提前把隶书搞出来了?
嬴政正好与王绾说完,转头就见林阡看着卷轴上的内容发愣,不由问她:“谷丰侯可是有了什么发现?”
林阡一愣,赶紧回答:“并非……微臣只是好奇,这卷轴上的文字似乎并非篆书而已。”
嬴政看向王绾:“并非篆书?”
王绾有些不好意思,转头看向了李斯。
李斯主动站出来:“回陛下,微臣与相国见工匠在雕刻模板的时候总是出错,便想着是否是因为匠人们读书识字之人不多,所以才会总是出错,所以特意与相国商议后,意图先在木板上写下文字,再由匠人雕刻。”
“但在亲自动手后我们才发现,篆书单单只是用毛笔反写在模板上就异常不容易。”
“是以,微臣便与相国商量,是否可以将篆书简化一些。”
两人带着各自的门客与属官琢磨了许久,却迟迟不得其法。后来还是李斯想起手下有一个叫做程邈的狱吏写得一笔好字,且总是念叨着篆书不方便书写,多年来也一直在私底下收集民间流传的各种字体,似乎想要寻找一种更适合书写的字体,于是便直接将人叫到了面前。
秦朝官吏事务繁忙,程邈虽然一直有改革文字的想法,却也总是腾不出空来。如今听闻李廷尉将自己叫到面前,正是为了文字改革一事,瞬间就变得激动起来。
程邈心里已经隐隐有所想法,于是在李斯向他有偿征集近些年收集到各种字体时,便毛遂自荐道:“卑职虽然才学不算出众,但在字体研究一道上,整个秦国都不可能再有人能与卑职相提并论。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