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以说朱常洵最后没能当上太子,郑贵妃这个蠢妇要承担很大的责任。
郑贵妃是个蠢蛋,她生的儿子能聪明到什么地步?
江山带有人才出,一代更比一代蠢!
朱常洵同志的愚蠢程度绝对超过他老娘,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而且朱常洵的愚蠢和他贪财是直接挂钩的,一旦涉及到钱的问题,这厮的脑袋就立刻转入郑贵妃遗传的愚蠢模式当中。
按照历史的正常发展,朱常洵最后还是没能当上太子的,皇帝更是没他的份,万历皇帝和朝臣的pk最后也是完败,敌不过大臣们的口水仗,他终于明白,尽管贵为天子,却不能随心所欲地立一个接班人,只得接受祖制的安排,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给最宠爱的儿子封了一个福王的爵位,按照朱元璋“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规定,没当成皇帝的朱常洵也只能被困在洛阳封地,除了享受荣华富贵,委实别无他事。
《明史》记载:“常洵日闭阁饮醇酒,所好惟妇女倡乐。”
河南本来是富有之乡,但连年灾害,加之明廷七藩封于此地,土地高度集中,贫困人民非死即逃,桀黠不逞者遂相率为盗。
李自成进入河南之始,手下仅有一千左右兵士,势单力薄。由于明朝官府强敛赋税,当地人难忍官府压榨纷纷造反,几个月就发展到数万人,所向披靡,杀明朝宗室万安王以及各县官员数百人。
农民军在河南攻掠,最大目标自然是朱常洵。这位重达三百斤的肥王爷终日闭阁畅饮美酒,遍淫女娼,花天酒地,也算韬光养晦吧。
陕西流贼猖炽之时,河南又连年旱蝗大灾,人民相食,朱常洵不闻不问,仍旧收敛赋税,连基本的赈济样子都不表示一下。
四方征兵队伍行过洛阳,军士兵纷纷怒言:“洛阳富于皇宫,神宗耗天下之财以肥福王,却让我们空肚子去打仗,命死贼手,何其不公,其他书友正在看:!”
当时退养在家的明朝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多次入王府劝朱常洵,劝他说即使只为自己打算,也应该开府库拿出些钱财援饷济民,朱常洵与其父万历皇帝一样,嗜财如命,不听。
继续他花天酒地的生活,在朱常洵看来,如果不尽情挥霍父皇赏赐给他的钱财,就不能补偿没当成皇帝的遗憾。
万历皇帝确实是一位爱子心切的慈父,在废长立幼失去可能性之后,作为补偿,朱常洵大婚时,万历皇帝为他花费银子多达三十万两之巨,给朱常洵在其封地洛阳所修的王府,费银二十八万两,为祖制规定的十倍。
按祖制,成年后的亲王郡王必须离开京城,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叫“就藩”。但万历皇帝却长期把朱常洵留在京城,他对批评的回应是“留中不发”,直到朱常洵将近29岁,才终于恋恋不舍地将其送出京城。
对朱常洵“就藩”,万历又给予了慷慨无比的赏赐,下令赐上等良田两万顷,由于河南的良田不够,不得不从邻近的山东和湖广划拨。
尽管如此,朱常洵仍嫌不足,而万历也还在担心这个宝贝儿子受穷。于是,当朱常洵向万历皇帝请求把没收的前首辅张居正的家产给自己时,一贯吝啬万历皇帝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接着朱常洵请求把江都到太平沿江的杂税和四川的盐税、茶税给自己时,万历皇帝也答应了,紧接着朱常洵又得寸进尺,请求每年给他一千三百引的淮盐,由他在洛阳设店销售时,万历皇帝又答应了。
前两者使得国有资产直接变成朱常洵的私产,第三项影响更为恶劣,以往,洛阳一带食用的盐都是河东盐,朱常洵获得淮盐销售权后,河东盐一律不准销售,销量锐减,而从河东盐中抽取的边饷也随之锐减。也就是说,为了儿子生意兴隆,万历皇帝不惜让驻守边关的军人连军饷也拿不到。
当万历在做一个最优秀最仁慈的父亲时,他对他们朱家江山的伤害却深及骨髓。后世论者以为明朝之亡实亡于万历,可谓一语中的。
朱常洵这个福王也没能一福到底,最终他为自己的贪婪和愚蠢付出了代价,崇祯十四年春,李自成围攻洛阳,总兵王绍禹率军守城。
这时,朱常洵才知道害怕了,他拿出千金募死士出城偷袭农民军并取得一场小胜。但小胜于事无补,何况守城军队早怀二心,与农民军里应外合拿下了洛阳。
城破时,朱常洵缒城而下,藏匿于城外的迎恩寺,第二天被农民军抓获。与朱常洵一同被抓的,还有曾告诫过他的吕维祺。
吕维祺劝朱常洵:“名气很重要,千万不要受辱。”
意思是要朱常洵自杀,但朱常洵既没有自杀的机会,更没有自杀的勇气。
比猪还肥胖的朱常洵不会想到他的结局会如何悲惨,在宏伟壮丽的飞檐红墙映衬下,王府中堂广场上人声鼎沸中,烈焰腾腾,珍稀香木制成的无数王府家俱皆成为柴木,烘烧着一口从洛阳郊外迎恩寺抬来的千人锅。
巨大的铁锅内,撒满姜、葱、蒜、桂皮、花椒以及无数高汤炖煮用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