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大清棋情录> 第十八回 江湖客心忧朝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八回 江湖客心忧朝政(2 / 3)

到浓时情转薄”吧。 春兰淡淡道:“范少爷赈灾,使春兰懂得人间大义。适才浪击飞舟,使春兰明白了人生的意义。这两件事,帮助春兰解决了心中最大的困惑,春兰多谢范少爷。”春兰转过身来,对着范昭盈盈下拜,范昭手足无措,扶不是,不扶也不是。忽然一个浪头打来,船身一歪,春兰惊叫一声,向船舷倒去。范昭急步上前,双手一揽,将春兰抱在怀中。春兰身子一颤,软在范昭怀中。江风吹起春兰的秀发,拂着范昭的脸庞,香馨入鼻,范昭一时心乱如麻。良久,春兰站起身,推开范昭,跑回舱内。范昭忽然想起凤飞飞演唱的《追梦人》: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让它牵引着你的梦,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红红心中蓝蓝的天是个生命的开始,春雨不眠隔夜的你曾空独眠的日子…… 诸先生坐在船窗旁,小饮一口西湖龙井,嘴角浮现一丝神秘的微笑。 范昭惆怅满怀回到座位,拿起茶杯一饮而尽。诸先生问:“怎么,范孝廉知道心痛了?”范昭盯着诸先生,问:“你早知道春兰喜欢我?”诸先生道:“是。作为一个生意人,了解生意伙伴是必须的。”范昭又问:“为什么要让我知道?”诸先生缓缓道:“因为我不想皇上去万里红山庄。”范昭奇怪,再问:“你是万里红山庄的干事,皇上去了,那不是你们的荣幸吗?万里红山庄的生意不就更加火红了吗?”诸先生微微一笑,道:“我是旗人,我希望大清的江山万万年。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皇上登基之初,明察万里,平冤案,用廉臣,大清盛世不衰。如今皇上在位久了,渐生骄怠之心,这个苗头很不好。范孝廉,你也希望能有一个明君治世吧?”范昭默然。诸先生继续道:“还有春兰姑娘,若是陪了皇上一个晚上,只怕皇后容不得她。即使皇后能容下她,她今后也只能孤老终身。难道你不关心吗?范孝廉,如今扬州官吏和盐商沆瀣一气,扬州盐政贪污腐败和亏空已经十分严重。扬州官吏和盐商,再三上书奏请圣驾巡幸的真实目的之一,是为了皇上能免除扬州盐政的亏空和赋税,以期掩盖扬州官场腐败之乱象。” 范昭低声道:“我不认识扬州官吏,而且,我们范家在商言商,从来不入仕途,春兰姑娘的事,小生我真的爱莫能助。”诸先生道:“我知道。目前朝中只有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刘统勋刘大人正直敢谏。年前,刘大人的公子刘墉接任仙居县令。范孝廉,当今皇上非常重视范家,如果范孝廉肯出仕,必与刘墉成为大清国的肱骨之臣哪。象春兰姑娘这样的悲剧,就有可能不会再上演了。”范昭默然半晌,问:“扬州官吏,有谁两袖清风?”诸先生道:“扬州官吏,若论不贪,挨个数,找不出一个来。扬州府上有江苏巡抚,之上还有两江总督,树大根深。”范昭问:“听说刁县令的岳父是江苏布政使?”诸先生道:“是,江苏布政使冯辉祖,巨贪。” 范昭想起前年中饮仙酒游地府时,阎王曾说,大清朝气数由盛转衰。遂道:“诸先生,大清官吏如此腐败,只怕是康熙圣祖复生,也难有良策啊。”诸先生叹道:“此言差矣!范孝廉,腐败不可怕,怕的是腐败者不以腐败为耻,却以腐败为荣,如此,天下危矣,百姓的苦难就要来了。”范昭问:“有这么严重吗?”诸先生点点头,道:“三天前,江苏布政使冯辉祖来万里红山庄与封总管商议引驾之事,冯辉祖讲了个笑话,正好被我听到了。”范昭目注诸先生,静等下文。诸先生道:“冯辉祖说:有一位官员走夜路,在树林里遇到了已死去的同僚。官员胆子大,俩人就聊了起来。突然,鬼同僚指着林外说:‘那里定住着一位才华满腹、志向远大的读书人。’官员问他何以见得,鬼同僚说:‘读书人肚子里的学问就跟镜子一样,到了晚上,便把平生所读的诗书反射出来。才气、志气越大,光芒就越高、越亮。你们凡人看不到,只有鬼神才能看到。’官员心一动,说:‘咱俩是同科中榜,你看看我的光芒有多高、多亮?’鬼同僚眨了眨眼,说:‘挺高,却一点不亮。’官员忙问为何。鬼同僚说:‘我直说吧,你少年时读《四子书》,才高志大,当官后越做越大,越大越昏,只知道敛财,一肚子黑烟翻腾,高还是挺高,可是想放光,那不是笑话嘛!’两人说完,一起捧腹大笑。范孝廉,你说一个朝廷二品大员,寡廉鲜耻到如此地步,天下不危吗?百姓不苦吗?” 是的,倘若官吏以贪腐为荣,就再无道德底线可言了。正应了那句话:没有最无耻,只有更无耻。范昭这才意识到,大清朝表面上风风光光,实际上已经虫蛀栋梁了,而乾隆华丽丽的南巡,无疑加速了大清朝腐败的深度和广度,直到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两准盐引案全面爆发,乾隆才意识到两准盐政腐败的严重程度。 范昭心知天意难违,也不想冰冷了诸先生为国为民的热心,于是问:“依先生之意,我当如何?”诸先生道:“范孝廉只须记住‘天下苍生’这四个字,时机一到,自然就知道怎么做了。” 注:乾隆十四年(1749)九月,两江总督黄廷桂、河道总督高斌、漕运总督瑚宝、副总河张师载、安徽巡抚卫哲治、江苏巡抚雅尔哈善、两淮盐政吉庆联名上奏,恳请乾隆巡幸江南。此折上奏后,乾隆朱批:“大学士九卿议奏”。 乾隆十六年正月十三日,乾隆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