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守藏吏> 第2章 庭前燕,单刀赴会见旧人(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章 庭前燕,单刀赴会见旧人(1)(1 / 2)

Part01 三味屋

大约是九十年代中的时候,我遵从爷爷的遗嘱,接手了在老陕一带小有名气的古玩铺子‘三味屋’,坚持着老爷子当年的‘三不、三要’规矩。

在古董文玩这一行,讲的就是规矩,什么是真什么是赝这就是规矩,医药杏林方面有《汤头歌》,在古玩掌眼界也有像《物记原》之类的口诀。掌管三味屋后,我又像幼时跟随爷爷初学古玩鉴别一样从口诀开始背起。

老何家流传下来的鉴宝口诀,是当初爷爷那个大箱子的密码。如今这个大箱子也被爷爷一并传承给了我,里边装的是我们祖辈数代积累下来的财富,或许是某件古书文献,更多的是爷爷当年藏于其他地方古董文物的线索。

我那几位堂叔曾经在一起讨论过,说爷爷在破四旧之前曾南下出海,当时他以花甲之年,能让他如此执着的出海,显然是关系到爷爷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什么事情能让爷爷做出这样不顾安危的决定呢?

我想恐怕只有他视如生命的那些古玩家什了。我们一家老小都相信爷爷的那次出海,就是为了转移老何家几代人积累下来的古董。不由惊叹的爷爷未雨绸缪,在审时度势的辨别下,先知先觉保住了传承多年的家业。

不过,堂叔们都没提出将爷爷收藏的那些古董从海外找回来,一来并不认为现在找回能有多大意义,也没人自觉能够破解爷爷隐藏在那些线索里的玄机,第二个原因便是爷爷将箱子连同三味屋都嘱托给了我。这就好比一份家产,谁继承都得按遗嘱来分配。

只是爷爷在遗嘱里交代了并不是我第一时间就能继承他的这些,而是等了十年。

何家在老陕是传承了数百年的古玩世家,到了父亲堂叔们这一辈,还依旧与古物打交道的却寥寥无几。二叔是留洋归来的自由倡导者,学了西方那一套文化,对家里的事向来不过问。我父亲排行老三,在政府研究机构供职,时常也不见人影,最后留在家中的就只有我四叔了。

至于大伯……不说也罢,我只能有心底里敬佩。

这十年期间,三味屋一直都由四叔在打理,爷爷去世那会儿,古董文物圈还处在低潮期。没有了爷爷坐镇掌眼,三味屋被好几家古玩铺掌柜联手打压,一度面临倒闭的危机。

四叔在父辈中年纪最小,脑袋瓜灵活,鬼点子也很多,但同时也是最像爷爷的性格,善于算计。刚执掌三味屋那一段时间,几乎出不了任何物件,连来行脚的卖主也被别家抢去。

四叔把自己关在老宅子的祠堂里三天三夜,第四天出来后,就让手底下的伙计在圈内散出一个消息:热宝。

这是民间的叫法,在古董鉴宝人一行真正的叫法无从得知,而这‘热宝’的由来也很贴地气。几朝之前汉族民间兴斗蛐蛐,也称为热草,不论谁输谁赢,总得有一只蛐蛐死掉。后来袁大头期间,天津卫就有鉴宝人在斗宝的时候引进了这一规则——不论谁输谁赢,都得损一件玩物。

四叔敢这样搞事,显然有多重打算。一来可以把三味屋的名声打响出去,二来可以吸引一些卖主和买主前来围观,三来与那些光有钱没鉴宝真本事的掌柜光明决斗一番,四来也是为了出一口气。

老何家人很要面儿,说是为出口气,就是说要欺负你,咱也光明正大的用本事来。

论鉴宝掌眼方面,四叔不及爷爷,但好赖也是世家子弟,比那些野路子出生的古董铺掌柜功底深厚,关键是要有胆儿。

那时是八十年代末,整个行业不景气,可也不是说古董文物就不值钱了,谁敢真刀真枪的出来博眼球呀!

这一仗,四叔赢得十分的风光,打那之后,四叔在已经从古董研究协会退下来的郑系俨老爷子帮衬下,渐渐弄了一套西北地区古玩界的民间秩序。不允许纵容民间古董铺相互打压排挤,也间接的约束了暗地里倒腾古董的许多小鬼。

我从四叔手中接过三味屋的掌管大权后,生性洒脱、放勒不羁的四叔就逍遥人间去了。好几次收到新的物件,我拿不定注意,想找四叔定夺都找不着人儿。

来三味屋的人形形色色,有大远跑来的老农,也有下地淘沙的土夫子,也有一些捡漏的野路子。我记得四叔远走他乡几个月后的一天,小楼迎来了一个老大不小的青年,一身黑色中山服着装,看上去像个大学生,很是干净利落。

我接手三味屋已有小半年,也渐渐学会了一些掌柜技巧,坐在大桌柜的高脚凳上,有一眼没一眼的瞥他,始终未开口搭理他。小青年也没臊,自顾自的在小楼转悠了一圈,随后欺在高柜木桌上,一只手杵在柜台子,拿出一样黑不溜秋的铁疙瘩。

他问掌柜的,东家在不在?

以前古董铺子都是一个掌柜的管理大小事情,再请一个专门的鉴宝人来掌眼,即便是老何家这样的古玩世家也不例外。

我点头说我就是,他哟嚯一声说看不出来这么年轻。眼神中藏着些许戏谑。

我知道他是想得什么,无非料我是靠祖辈余荫、没本没事的二世祖。我耷拉着脸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