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崇祯十三年> 第五卷 安内攘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卷 安内攘外(3 / 4)

个浓雾天。

山谷中涌动着大团大团的白色棉絮。团雾翻滚着,冲撞着,一路向山下的平原涌去,吞没了田野,吞没了城市,也吞没了路上的行人。

在这晨曦之雾中,土匪头子领着陈仕达再次装扮成进城叫卖山货的猎户,踏上了进城的小路。

白鹤山距离邛州城并不远,大约只有六七里。走了小半个时辰,就到了邛水上的石桥。过了石桥,便是邛州城西门外的千亩荷塘(注一)。荷塘的尽头,便是邛州的西门。

天色已经大亮,可不知为何,城门迟迟未开。等待进城的人群,满满地挤在了城门口。

两人一见正好,连忙混在人群之中,听人议论。

不到一会儿,他们就在七嘴八舌的议论声中得到了想知道的大部分信息,比如邛眉官军的去向,比如邛州王庄傅(元览)庄头的去向。

土匪头子当即决定不进城了。先折返白鹤山,尽快赶回山寨报告。可就在此时,薄雾中响起了零碎的马蹄声。

“占住桥头,把人都围住了!”一个巨大声音压倒了百姓惊慌的叫声,显得格外粗旷、响亮,“老子缺兵少将,老天爷正好送来些精壮!”

“你快跑,把消息带回去!老子留下来,看看是吉是凶!”

在蒙蒙白雾的裹挟中,那土匪头子一把将陈仕达推下了荷塘的岸堤。

荷塘连通了邛水。陈仕达借助荷叶的掩护,终于游到了邛水边。

邛水汇集了山涧溪流,虽然不深,但冰澈刺骨。陈仕达涉水过河,冻得全身僵硬,嘴角乌青。等他在薄雾中撞撞跌跌逃回白鹤山下的小院,孰料留守的人已经先行得知他们出事的消息。

原来土匪出门打探消息,总是一队两组。一组人露面办事,一组人殿后接应。

殿后接应的人看见大队官兵带着绳索疾驰而来,堵住了邛水石桥,情知过桥去的人被包了饺子,连忙逃了回去。

两边一对消息,情况完全清晰了:

邛州千户所急于抓夫,起因正是邛眉官府对抗蜀王府和巡抚衙门的新政。

王府军已经占领了邛州以北的大邑县,王府在邛眉两州的王庄已经全部撤了。两者之间会不会真的打起来,谁也说不清。

不过,邛州官府急于扩军,这对于生活困顿已久的土匪们,或许还是个机会。土匪们碰头一议,觉得应该马上派人回寨。陈仕达作为二当家的亲侄儿,是回去报告的最佳人选。

只是陈仕达惦记着二叔的嘱托,便推说他在跳河逃跑时扭伤了脚,走不得山路。

土匪们不疑有他,便留下陈仕达和另一名充当跑堂小厮的土匪看守小院和里面藏着的武器,其余人则连夜返回了猎村。

……

三月末的一天早晨,和煦的春光已经洒满了邛州城内著名的天官花园。

白居易的诗中有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三月末的时节正是赏花留春的好时光。

然而此时的天官

花园,却弥漫着一股紧张肃杀的气氛。

百余名身着劲装的剽悍家丁将花园里外团团围住。他们阴沉肃杀的表情,有如横店的群众演员,在神剧中集体施展面瘫演技。

花园西北精巧轩敞的莲塘藕榭里,已经满满坐上了许多客人。

这些客人,大都是邛州城里的官员和著名士绅。百无聊赖之际,他们或者机锋激辩,或者窃窃私语,或者一言不发品茗沉思。

等了不多时,一位老者乘着凉轿缓缓而来,翠衣红裙的娉婷少女簇拥着他,把他拱托为粉桃之蕊、红杏之蕾。

座中客人连忙起身正衣冠,出了水榭前去施礼。

凉轿落地,一名儒冠交领银带玉扣的中年人几步上前,伸手将老者扶住:

“老大人鹤发童颜、老当益壮。今日一见,吾等有主心骨了!”

“老朽何德何能,敢劳徐父母亲扶?”老者微笑着谦虚道。原来这老者便是花园的主人,人称杨天官的原吏部文选司郎中杨伸。而他口中的徐父母,便是邛州知州徐孔徒。

杨伸遇事心静如水,徐孔徒却没有这般涵养。

他听着杨伸所言,便自嘲道:“老大人啊,火烧眉毛啦!若那蜀府小子得逞,本官这父母也做不成了!大家伙齐聚您这儿,就是想听听您的主意!”

杨伸一听这话,顿时脸色就垮了。

“大人头上乌纱,可是皇上给的!不是他蜀府小子给的!徐大人可要慎记着!”

杨伸这番话,立即引起了客人们的共鸣。

一名头戴乌纱,身着红袍狮子补的高胖官员在人群后以震破耳膜的音量高叫道:

“杨老大人说的极是!我等身上官衣,都是皇上御赐,凭什么那小子说扒便扒!依我老张看,那小子擅作威福,定是要谋反!”

“哦,原来是章大人!”

杨伸眯起一双老眼,对着声音的方向瞧了瞧,脸上露出和蔼亲切的笑容。他朝章某某招招手,示意他近身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