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黄金时代之大宋王朝> 宋代的科举制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宋代的科举制度(6 / 6)

之事屡有出现.据《宋史新编》所载宋代科场之弊有:a.传卷b.换卷c.易号d.卷子出外e.誊录出弊等. (2) 试艺少实用–宋科举考试之内容,帖经墨义,空疏无用;诗赋使「举人专向辞华,策论临时剽窃,窜易首尾.」故以文取士,则经义不如策论,策论不如诗赋;以实取士,三者都是末技,失却实用价值.故王安石曰:「课试之文章,大则不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不足以为天下国家用.」 (3) 市恩之风–宋代君主轧有恩例,取录人数众多.宋实行重文轻武国策,对文人加以赏赐,造成市恩之风. (4) 朋党之见–宋之朋党见於科举者,在主试之官,主考官多取同己之考生,而黜退异己者.例如王安石秉政,则专取读《三经新义》者.

唐宋科举制度之优劣

宋代科举制度多沿袭唐代,但两制颇有不同之处,至於其制之优劣,邓嗣禹於《中国考试制度史》中称「宋朝考试之得失,如铲除阶级,造就人才,减少祸乱,结成朋党以及不重实际等,皆与唐代相仿佛.」而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称「宋代科举所获影响却与唐代不同.」细析钱穆之意,宋代科举制度不如唐制.兹从对政治,人才方面分析之.

(1) 唐代士人及第不易,唐代每年「进士科」及第人数,通常在五十人以下.宋太祖时,增加到九十六人.太宗时,「进士科」多至一百九十人,诸科二零七人.其後录取名额随时变动,有多至五百馀人.比之唐代增加甚多,加以宋代简化唐代科举程序,合格的进士不须再考吏部的「释褐试」,立即释褐,故造成宋代之冗员,使国家经济负担一项极大之支出,终成积弱之势.

(2) 唐代考选制度有「公卷」,「通榜」之制,至宋代为防唐代考试之陋规,乃取消「公卷」,实行「糊名」之制.此外又有「保任」,「编号」,「誊写」,「易书」等.从此考试取录的标准不患考官之好恶,而凭卷之成续取士,更为客观.但可惜宋之罚规甚轻,故考试方法虽严,科场弊端仍多,大失公允.同时如钱穆所论,考试是为国家选拔真才,唐代考试「公榜」,「通榜」,在未考之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取得了客观的地位,宋制防弊严密,反失却考试取士的本义,有时反不得真才.

(3) 唐代科举虽甚发达,然而重关节,采素望,一种原为平民而设之制度,以为贵族所垄断.宋抑其弊,抑贵族子弟之登第,於是门第全消失了,故宋代於抑制门第政治科举居功至伟.但是如钱穆所论,唐代应考的多是门第贵胄之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薰染,亦早得很多政治掌故,在政治,知识上都有一定质素.晚唐,高门大族衰落,应考者多是苦读的寒门子弟,他们除留心应考科目外,国家对他们没有教育,门第家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茫然不知,白屋书生,骤然中举,进身仕途,对实际政治不免生疏,则实学之取才宋又不如唐.

(4) 唐代考试在礼部,分发任用在吏部;礼部合格,未必即获任用.因而仍多在各部门长官任僚佐,籍此对政治有一番实习.宋代则因经历五代长期黑暗,人不悦学,朝廷刻意奖励文学,重视科举,只要及第则得美任;因此反而没有唐代般还能保留两汉以来一些切实历练的遗风美意,这又是宋制不如唐制之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