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武侠修真>凡尘仙劫> 为武侠小说一哭!(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为武侠小说一哭!(转)(1 / 2)

谈武侠小说的没落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金庸封笔,古龙早逝,武侠小说的黄金时代已如昨日黄花,风光难在。

这是一种悲哀。

所有武侠人的悲哀。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只能在残存的记忆中听到那遥远的绝响,朦胧的视野里,一个武侠王朝的背影正在离我们越走越远……

一、武侠创作的两条路

仔细品读金庸和古龙之后,我看到了武侠创作的两条道路。

金庸秉承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字隽永,内容包罗万象,知识博大精神,作品都闪烁着儒家思想的光芒。所以小说的气势恢弘,打斗场面也具冲击力。

早期的金庸作品有着狭隘的民族情结,从《书剑恩仇录》中表现最为明显,以及之后的一些作品中也流露出唯大汉民族才是正统的思想。这一点也符合儒家的理念。到后来,金庸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天龙八部》中已经开始露出头角,直到一部《鹿鼎记》的出现又更加明确的表现了其思想上的那种转变。

总体说来,金庸的小说依附于历史,其思想更类似儒侠,具备了为华人易于接受的种种传统底蕴,为所有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流光异彩,精彩纷呈的理想世界。笔者以为,金庸的武侠小说更注重的是一种集体主义的发扬,主人公们都有着救世济人的宏图伟志,这些东西从某个侧面看来,也是正统思想对人物造成的烙印,有时候背负太多的使命,就容易让人物的性格发生扭曲。

古龙早期的小说也是传统风格,但结果却让人难为满意。

于是,通过借鉴西洋文化和东洋文化,古龙开始走向另一条道路,文字上表现为多用短句,给人紧张急促的感觉;而情节上更像推理小说,讲究布局,一环扣一环,不到故事的最后一切皆有可能。

这些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其实暗含其中的是一种个性的张扬。

中国自古以来就很少注重个体。

古龙的小说就是这样一种思想上的叛逆。

没有人可以规定我一生该怎样的活,该做怎样的事情,我选择,我喜欢。

对与错的衡量标准不是唯一的,应是多元化的,所以很多人竟非常喜爱古龙笔下的反面角色,如王怜花,如叶孤城。

当然,过度张扬个性的结果有时候是很痛苦的,尤其在传统文化过分强调集体的状况下,有个性的人往往不被人所接受。

于是,他爱色,他嗜酒,这也影响了他笔下的人物。

在创作后期,古龙似乎认识到了这一点,再次进行转变,于是有了《天涯明月刀》和《欢乐英雄》。

然而时不与他,长期无节度的生活招来病魔过早的带走了他的生命。

大师虽远去,然而他所开创的张扬个性,注重人性的武侠创作手法已越来越为人所接受,毕竟,我们的世界,也正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

只是,金庸完成《鹿鼎记》后,创作无法打开新的出路,于是就此封笔,不失为明智的选择;而古龙刚刚踏上新的道路,却又英年早逝,在他们身后,流下了一段漫长的武侠创作空白……

二、成也金钱,败也金钱

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人活着,就需要钱。

从事武侠创作的人,也同样需要钱来维持生活,有了物质上的支持,创作的生命也许会更长些。

金庸是不缺金钱的,所以他能够运筹帷幄,为我们从容的描绘出一幅幅金戈铁马的武侠画卷。

早期的古龙为生计奔波,写出的东西也不入流,但当他摆脱这种窘迫的处境后,才开始安心的进行他的创作,才有了一次次转变和突破,才为我们留下了诸多优秀作品。

这一切,金钱都发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然而综观现在呢?

开始流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年代来到了。

一切都只看经济利益,而经济利益的获得又全依赖于广大的读者。所以,一些打着武侠旗号招摇撞骗,为迎合某些低级趣味的受众,**的糟粕占据了大部小说,与用身体写书似乎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太注重金钱容易使创作者迷失方向,很难再有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突破,即便是一般的模仿都不能做到好处了。

黄易却是个尝试有所突破的武侠大家。

从《大唐双龙传》到《寻秦记》,其中依附历史,直逼金庸;宣泄个人,纵情风月,又甚于古龙。然而,一定要把两种纯粹的精华加到一起,融合的结果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也许反而不如其中之一,成为一锅珍珠翡翠白玉汤,乱炖的可以。

当然,不排除正处于摸索阶段,所谓厚积而薄发,时候未到也未可知,但至少从目前的状况看,结果还不大好。

三、水能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