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蒋介石全传> 第34章 密谋反共,五次“反剿”(1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4章 密谋反共,五次“反剿”(15)(1 / 3)

张学良则坚不动摇,进一步声泪俱下地谏诤道:“自东北易帜以来,我对委员长耿耿忠心,服从训令。当前的国策,是团结抗战或分裂内战,必须明确择定,这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对个人利益的前途,都是成败攸关。只有领导全国团结抗日,才是委员长振兴国家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我有为委员长牺牲一切的决心!”但蒋介石却是铁石心肠,一心“剿共”,绝不考虑张学良的话。他对张看了看,冷笑道:“不要再讲了!我听不下去!”事情至此,已无法以和平商谈和争论的方式解决联共抗日和停止内战问题。一个是热血沸腾,满腔热忱,寄望殷切;而另一个则是心如铁石,顽固不化。下一步的进程,要么张学良妥协,要么进行兵谏,二者必居其一。此时张学良心中已在酝酿着兵谏的念头。

12月9日,西安学生举行“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纪念,上街游行请愿,先到西北“剿总”,再到杨虎城绥靖公署和省府,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接着游行队伍向临潼华清池行进,欲直接向蒋介石请愿。途中一个学生被军警打伤。游行队伍激愤异常,迅速冲出城门,向华清池急进。蒋介石听到这个消息后,命令张学良,如果学生不听劝阻,就开枪射击。原话是:“如学生不听,可用武力制止。”张学良听此命令后,及时于灞桥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阻学生,但学生不听,一定要到华清池见蒋。张学良心中焦急万分,沉痛地对学生慷慨陈词谓:“请你们相信我张学良,我和你们是一样的心情,你们的要求,就是我的要求,也许我的要求比你们更迫切。你们的意见,我一定给你们转达到。你们请回去,我保证一星期之内,达到你们的要求。”学生们听到张的恳切讲话和许诺后,就回头进城,避免了一次大惨剧。

华清池兵谏

至此,张学良已下定决心扣蒋了。

张学良于10日到华清池见蒋,报告在灞桥对学生的讲话和学生请愿情况。蒋却对张责备说:“一人绝不能做两方面代表而站在中间。所谓信仰领袖,应如此乎?”同日蒋又写下一则日记曰:“对张学良说话,不可太重。张学良为人大事精明,而心志不定,可悲也。”蒋似乎也感到张学良有可能因他咄咄逼人而生变,因而应注意分寸。但总是未曾预卜到事变终会发生。

10日晚,张学良对其幕僚应德田说:“委员长太差了,竟要对爱国学生开枪,昨晚我把学生的请愿内容向他报告,他不但不接受,反而说我不站在他的立场上说话,不代表政府,而代表学生,失掉了国家大员的身份。我尽了最大的努力,他坚持错误到底了,非强制不能扭转。”

应问:“那么,我们怎么办呢?”

张答:“我们逼他,把他抓起来,逼他抗日。”这一手,蒋介石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应接着又问:“抓起来逼他抗日,他答应了又怎么办呢?”

张又答曰:“他答应了,仍拥护他作领袖,联共抗日;不答应对他不利,他不能不答应啊!”应说:“即使他答应了,他以后对副司令还能信任吗?对副司令能不想法报复吗?这件事要考虑周全。”张说:“对个人不能想得太多,只要他答应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我们总会有办法的。现在这样,他逼我们“剿共”,我们简直没办法。我们还能再和共产党打仗吗?”

这时应德田还和张学良谈到杨虎城。张告诉他,半年以来,他们已推心置腹,无话不讲了,说杨虎城和他完全一致,“什么都可以合作了。”这样,张、杨两人便最后决定临潼捉蒋。

11日清晨,张学良政训处副处长黎天才到临潼见蒋,又受蒋申斥一顿。蒋自己说:“黎谈话时,对剿匪方针表示怀疑,与汉卿昨日所言者,如出一辙,知其受毒已深,痛切戒斥之。”所申斥的内客,据黎自己回忆,是:“西安已成红城,政工人员所司何事,闹到这种地步?”上午,张学良又带白凤翔和刘桂五到临潼见蒋,目的是令白和刘认清路径,但对蒋则说派二人到热河去发动敌后游击战,向蒋请训。白当时任骑兵师长,刘任白之团长,极忠于张学良。去前已把捉蒋计划告诉了他两人,叫他两人在华清池认清路径,以便直入蒋室,将蒋抓住,但决不许伤害蒋。下午3时许,张学良又打电报调刘多荃一○五师第二旅旅长唐君尧自平凉到西安。唐乘张学良波音专机于5时抵西安,等学良约四个小时。旋奉张命率孙铭九特务团具体负责兵谏之事。他为此向他的老婆撒了一个谎,说是今晚要陪师长等打一夜的牌,原因是师长输了钱,不许走,没有办法。张的卫队一营则于灞桥配合行动。

杨虎城负责城内任务。主要是解除省公安局、宪兵第二团和北门火车站上过往的蒋军,扣押飞机场蒋方飞机,拘留西京招待所蒋介石的军政要员。为此张、杨请蒋之军政大员到新城大楼赴宴。

蒋介石于11日晚召张学良到华清池赴宴,蒋观张行色匆遽,心甚疑之,并记日记曰:“余思汉卿今日形态之奇异,但终不明其故”,并“嘱以行辕警卫加严”。遂决计次日离开西安(但没有来得及)。

11时,张学良将黎天才、第四处处长卢广绩、办公厅副主任洪钫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