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峥嵘志> 第12章 父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章 父逝(3 / 3)

张谟的去世对她打击很大,三年来常常病倒,身体虚弱,时时要吃药调理。

王蒲一直寡居,儿子张晟是她生活的唯一重心。不过近来她一直在教纯儿、艾儿姊妹裁制衣服的技法。纯儿、艾儿姊妹也已经长成大姑娘了,去年及笄,如今长得亭亭玉立,婀娜多姿,身材之好,让后世见惯各种美女的张胤都赞叹不已。

今年已经是熹平元年(公元172年)十月。半年前张胤等人的三年守孝期就已经到了,回到了渔阳城中的家居住。所谓服丧三年①,并非是整整三年,而是二十七个月。

张胤今年十三岁了,已经是一个身材颀长、容貌俊朗的翩翩美少年了。张胤的身高如今接近七尺,比张晟略高一线,几与普通成人相仿,头也不像小时候那么显大了。

张胤在服丧的三年里,名声再一次大涨,不仅仅是因为他为父守孝三年,严于律己,也是因为他发明了一件物事——土炕。

张胤建宁二年冬在渔阳城外黍谷山中结庐为父守孝,当年天气极冷,草庐难御风寒。东汉时的人们,无论贫富都睡的是榻,一到冬天寒冷难以下卧。为了不使母亲崔氏、姨母滕氏、窈儿等人挨冻受苦,他就依据后世的经验,设计了土炕。张胤在原来的时空生在帝都农村,后来才搬进城区。小时候一家人都睡土炕,家里都是老人自己盘土炕,他看过许多次,勉强记得怎么弄。

他找来熟悉泥瓦匠活计的仆人,指挥着他们用泥和稻草秸秆和在一起,用模具制成土坯,晒干后就成了土坯砖,然后砌成长方台,上面铺席,下面留有“己”字形的烟道,也就是炕洞,与锅灶、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

他先是在崔氏居住的草庐内盘了一座土炕。崔氏睡过之后大叹此物绝妙,腰下暖和、一夜不冷不说,似乎还能治她的腿寒病,只是稍嫌硬了些。硬倒是好办,多铺些被褥就是了。

之后,张胤陆续在几间草庐内都盘了土炕。他原本还想造个铁煤炉,图纸都画好了,只是不知道到何地去弄煤,他记忆中渔阳附近可没有煤矿。张胤只记得后世河北地区著名的矿区,比如开滦煤矿和迁安铁矿等,不过那些都不在现今的渔阳郡范围内。后世的承德倒是有一处产铜、铁、煤的矿,叫什么鹰手营子,离渔阳不远,但是他也不知道具体位置,最后只好暂时作罢。

后来有张脩、张举父子来看望他们,见到土炕,大为惊奇,无论如何要学了盘炕之法去,说也要在家中弄一个出来。因此土炕逐渐就传入了民间。仅一个冬天,这土炕之法就迅速传遍了渔阳城,又逐渐传遍幽州,传入并、冀、凉,百姓皆盘土炕以抗严寒。要知道东汉时,北方的气候要比张胤原本生活的二十一世纪寒冷很多,此时棉花还没有普及,裘皮之类的物事毕竟昂贵,民间百姓大多难以承受,御寒的法子相对匮乏,每年冬天都会冻死、冻伤不少人。这土炕简单实用,大受欢迎,毕竟土炕只要有足够的柴禾就能保持温暖,让人晚间睡觉不再寒冷,平民百姓有的是力气,城外山上有的是草木,砍下当柴禾不就是了。

有一部分士人曾经不愿意睡土炕,觉得那东西太有悖传统了,不过后来慢慢也逐渐接受了,只是多做了些刻画雕花等装饰,弄得文雅了些。也有些能工巧匠不用泥土盘炕,而是取其法在睡榻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更让富贵人家所接受。其实后世直至满清很多大人物一到冬天也都是睡在土炕上,比如康熙和雍正皇帝。

这土炕一出,悯农郎君之名一时无两。北方百姓都传言悯农郎君是天上仙童下凡,来普救世人来了。百姓称呼土炕为“悯农榻”、“暖榻”,以示对悯农郎君的敬意。对于此,张胤也是无可奈何,谁会想到,后世农村极为普通、乃至即将消失的土炕,竟然让此时的人们无比推崇呢!

张胤虽然只有十三岁,但是无论才干、学识、名望在渔阳郡乃至整个幽州小字辈中,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了。张胤早已经开始辅助崔氏管理家事,这半年来,由于身体原因崔氏更是几乎全不再过问了。滕玉是张谟以妻礼取进门的妾室,按照习俗也是可以过问家世的,但是滕玉本是富家女,不懂家务之事,更不愿意操心,所以如今家中诸事都由张胤说了算。王蒲虽说只是张胤的乳母,不过在奴婢当中有很高的威望,为人又精明干练,有些事情张胤反而会找王蒲商量。

入冬以来,张胤一直在安排家中诸事,希望姨母滕氏和乳母王氏代他处理家事一段时间,因为他要再赴洛阳。

这一次他是去求学,拜太学博士卢植为师。

………………………………

注①:汉时习俗,男子和未出阁的女孩要为父亲或在父亲之后去世的母亲守孝三年,这三年要时时悲凄、戴孝、居草庐、禁欲、禁娱乐等等,为官者要告“丁忧”回乡守孝,孝服满后再陈请复职,但并不是严格的三十六个月,一般都是二十七个月,经历三个年份,意示哀悼。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