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峥嵘志> 第12章 父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章 父逝(1 / 3)

张谟一字一顿、斩钉截铁地说道:“吾定不逃!”

原来张谟已经回来一会儿了,他和张晟错过了。正到门外时听到屋内崔琳说钩党之事,天子听信阉人谗言,欲抓捕自己,一时间极其失望,怔立在原地。刚才又听张胤说要劝自己择地避难,忍耐不住,走进屋来说了“不愿逃离”之话。

张胤听到父亲之话,心下叹息:“父亲啊!你这又是何苦?”上前劝父亲道:“阿父!如今阉人势大,又蒙蔽天子,构陷儒人义士,此时与之相斗恐难善了。阿父若不愿隐逸,无辜入狱,岂不失了有用之身?不若留此有用之身,等待时机,或有大赦、大乱也说不定。到时再施才干,治民为国,岂不是好?”

崔琳也在一旁连连点头。

张谟摇摇头,斩钉截铁地道:“为臣当有节!失节之事吾不为也!”

张胤颓然跪地,沉默不语。

崔琳、崔氏、滕氏等人面面相觑,也无话可说。

大家都沉默了好一会之后,张胤缓缓地对崔琳说道:“大兄,烦请你赶快去通知一下鲜于司马,他也是李少府故吏,定受牵连。逃离否,请他自作决断吧!大兄!切记,传话后,早些离开。”

崔琳看了张谟一眼,长叹一声,转身离去。

张谟招来仆人,吩咐其安排晚饭。天色已经很晚了,一家人到此时还都没有吃晚饭。

张晟也在不久之后带着仆人回来了。

张谟招呼一家人吃饭。期间大家都沉默不语,崔氏、滕氏、王蒲等人眼角含泪,张俊、窈儿、张晟正襟危坐,小心扒着饭。张胤没什么食欲,端着饭碗愣愣发呆,思索着记忆中的这段历史,想能否找个法子破解此事。

张谟破例在饭桌上主动说话:“夫人莫悲伤。吾……”张谟也不知自己应当说些什么,沉默一会儿,转头对张胤说道,“吾家世代忠良,君臣国家之事,虎头应知之,吾家绝不做悖逆之事……汝知道理、有谋思、仁孝勇武……呃……为父若不能回返,汝要孝敬母亲、悌爱弟妹,要多读书、勤练武,不忘祖训……吾家世居南阳,如今在此边地生活数年,早已经适应苦寒环境,就算是徙边,亦不足惧……家中之事汝要担当!”

张谟话中之意似是要传家于年仅十岁的张胤。此事确实有些匪夷所思,但又让人觉得在情理之中。方才张胤提建议、做决断,无论是张谟、崔氏还是崔琳等人都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妥,张胤年纪虽幼,但为人沉稳有气度,亲近之人早就不把他当小孩子看待了。

张谟停顿一会儿,又接着说道:“吾族自迁居南阳已有数代,如今家业巨大,都是汝族叔着人打理,汝族叔为人方正,汝倒也不必多做理会……汝祖父衡公这一脉只有为父一人,如今西鄂祖居之地,还遗有汝叔祖星公一脉,为父延熹三年来渔阳上任时,汝从兄亮已得一子,取名音,只比你稍大。汝以后若有成就,莫要忘了族人。他日若得机,记得回南阳祭祖……但也不要着急迁回南阳……汝高祖父堪公之墓在如今涿郡北新城县南,也不要忘记祭扫……当年你高祖父病死于任上,其下属不及将其送回南阳,不得已安葬于涿郡……”

张谟明显有些神思不定,说话也是断断续续。张胤明白父亲这是下定决心不逃避,只是放不下亲人。

似是累了,张谟停顿了一下,蹙起的眉毛稍稍舒展,将张胤、张俊唤到身边,说道:“汝兄弟都是上好璞玉,若经名师雕琢,未来定能大放光彩。他日拜师、与人相交需得有字,为父早已为汝等想好。虎头名胤,胤者,子孙传承延续也,胤儿就字子承。阿丑名俊,俊者,材千人也,所谓‘德过千人曰英’,此是《礼记》之言,俊儿就字子英。”

东汉时,古人二十行冠礼时取字,但是有些特殊情况,也会由长辈先行取字,比如早婚、入学、拜师等。张胤这一家情况肯定也是比较特殊的,张谟这次不知能否安然无恙,便先给孩子们起了字。

“多谢父亲!”张胤和张俊一起向张谟道谢。

张谟脸上有了一丝笑容,轻轻点头。

张晟在一旁突然插话道:“我取何字?”

张谟听了一怔,他没有考虑给张晟取字的事,因为张晟毕竟算不得他的孩子。不过张晟可不这样想,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张家的一员,虽然母亲王蒲一直希望他把中山张家的旗扛起来。此时张晟还小,这些也还不便跟他说。

张谟看了王蒲一眼,王蒲微微示意,希望他给张晟也取个字。

张谟看着张晟,颔首道:“既如此,吾就为汝也取个字……晟者,明也,就取字子明吧!汝有霍骠骑之志,望汝成功,成就一代名将之功,光明炽盛。”

张晟大喜,连连道谢。

“崔琳、沮宗于吾家有恩,莫要忘了。”张谟看着无声啜泣的妻子崔氏和小妻滕氏,却对张胤说着话,“胤儿,吹支曲子吧!”

“诺!”张胤起身取来竖笛,立于案几之侧,吹奏了一曲。

竖笛声悠悠飘起,曲音委婉,沁人心魄。

只是其中的伤感,使人不能自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