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在兴安帝登基大典之上。自作主张献上弘德帝人头的大臣。最终沒能讨得圣上一星半点儿的欢心。
他遭遇兴安帝叱责。并欲以“不敬先人”之大罪论处入狱。
后被一众朝臣合力劝谏住。以“新朝初定、不宜折损大将”为由。适才叫其得免一遭牢狱苦楚。
这大臣委实活该。抛开这混杂当中、交织成阵的许多恩怨过往不提。便只最直白简单的來看这个道理。弘德帝乃是永庆帝之子、乃是当今兴安帝的亲堂兄。这“弘德”也好、“兴安”也罢。这两朝帝王横竖都姓一个“李”字。具是本家。
换言之。这一切的一切不断缩小來看。这不过就是自家兄弟之间对于财产分配、公正公平等因素的一场自家纠纷。说到了底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又同那些个外人有何干系。西辽的江山。还是实实在在的跟着一个“李”字。被这西辽李氏皇族牢牢儿的握在手里。
弘德帝是什么。是西辽前朝的先皇。是日后要将排位摆在祠堂里、受后世子孙香火祭拜的。
那大臣当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居然敢对李氏的先皇有所不敬。他自己是以为自己生就了多少颗脑袋。
再换一个角度审视当下时局。新局初定、百废待兴。天下臣民对兴安帝这个谋反叛逆适才篡位而上的皇帝。到底有多少是民心所向、又有多少是心有不服敢怒不敢言。
这个时候无论如何。新皇当务之急都得是收拢民心。都必须要将前朝皇帝、并着前朝皇室中人都一应儿的安排了好。这之中哪里容得下半点的差池出來。
那草莽出身的大臣真个是空长了一身的蛮劲儿而不知用脑子。这个时候堪堪给皇上整了这么个幺蛾子。果然这人有些时候根本沒人逼你什么。都是自个在把自个给作弄死的……
兴安帝厚葬了弘德帝。并将其与大军破城时殉国的第二任皇后陈氏合葬。
后并着下了两道圣旨。追封永庆一朝的镇国辅政辽王为武贤皇帝。追封弘德一朝的雅贞毓秀皇贵妃(蓉僖妃)为高聪洁贤太后。
。
入夜了。
又是这泼墨压顶的大滚大镶一片浓稠。又是这数不清在这幽幽帝宫深处里历经、辗转过的第几个日夜。
各宫各苑之间次第燃起的红烛天光。把大地江山挥洒、光耀成了一匹霞光暗流动的织锦。又若往玄青色的帏幕之上洒下一颗颗跳珠滚玉、灵秀生动的夜明珠。
我被兴安帝安置在崇华宫天青苑里。成了这崇华一宫的主位。
崇华宫乃是后宫之里的四宫之首。乃是为其它三宫所半包围簇拥中心的一宫。一般为皇贵妃、贵妃所居。其后三宫分别为锦銮宫、箜玉宫、漱庆宫。
然而除崇华外。后三宫皆沒有高低贵贱之分。是处于同一地位上的。
弘德一朝因只历经四载便昙然消泯、做了暗幕之上一捧最璀璨绚烂的烟花散去。故而在弘德时期这“崇华宫”还來不及有嫔妃入住。
再看我这“天青苑”。可决计不是什么“天青色兮藏雨”、亦或者是“茶叶青青、柳枝翠翠”这诸如此类的文人雅士附庸风雅。其间什么意思。我心里明白的很。该是“得上天垂青”。
这么看來。这倒当真是一个颇为祥瑞的好名字。呵。既带着殷殷的祈盼、又怀着隐隐的珍重。
只是不知道。这被苍天所有幸垂青的。究竟是这宫苑里失了魂魄与过往记忆的旧人。还是那得了故人便夫复何求的兴安帝自己。亦或者只是一个于患得患失间无关痛痒、只为讨得吉利的希望。
不由想起那“元”之一字的封号。一元复始。一元复始……呵。时今看來。这个封号远沒有自身解析那般來的霸气喧咄、繁华风光。当真是把一切的一切全部都自“有”而归于了“无”。那一切一切无边璀璨只在旦夕。便重新归结至了万象皆止、从头來过。
还当真是一元复始……
而那位弘德帝身边殉国而去的、由这等不祥之“元”字封号。元妃扶立为的皇后。即便最后一刻以身殉国又能如何。丹青史书从來都只记载抒写胜利者。到时候还不是会被饱蘸浓墨、大笔一挥。横竖都逃不得一个惑国妖妃、倾世毒后的名目。
真真作弄而荒唐。怎生的一个荒唐。
夜风将满殿烛影清光幽幽做了涣散。我回神敛眸隔过粉尘香屑去瞧那透着绰约韵致的凤穿牡丹暗粉色罗幕。一时心头又起不解。
当下这位天纵英才、丰姿年少的。时年只有二十二岁、便已成兴安帝的清欢公子。他对我自然是千般依顺万般好。但他自打将我安置在这么个风光齐月的崇华宫后。便不曾踏入我的寝宫哪怕一次。
他似对我不闻不问、任由我自生自灭。不曾瞧我看我、不顾念我的清减亦或者是丰腴。但他偏生又总是委派最周到的宫人将我悉心服侍、且时不时打赏下各类用度填补所需。
若说他待我好。那委实是好的;可若说他待我不好。却又委实是不好的。
这阵子以來我心中一直为这一茬事儿委实惝恍。这个男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