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的奏疏,待听完高拱对奏疏中所之事;过了一会儿,将奏疏转到龙案的一边,看着众大臣询问道:“不知诸位对此事可有什么看法呢?救还是不救呢?”
对于支持封贡互市的高拱及张居正等人自然主张给予一定的帮助;但对于反对封贡互市的那帮官员自然是极力的反对了。还引经据典说什么这是一种抱薪救火的行为,东郭先生之于狼的事迹;没有所有一味就是反对。也有些稍微中立的官员,虽没有明说什么支持亦或反对;只是强调一些客观的事实。例如,大明现在的税赋钱粮的状况;太仓的粮食储备状况等等大明财政的客观存的事实。最后,得出一句我朝财政情况是不足以支持我朝去援助俺答部!
面对俺答求援的折子,整个皇极殿变成了自由市场;你一言,我一语。要不是顾忌到坐在龙椅上朱载垕的颜面,这两帮人可能早已动上手了(据史书记载,隆庆帝在位时在朝堂之上很少说话。面对百官也没有什么威信。以至于整个朝堂之上官员随意走动对骂的事情时常出现。)。
看着两帮人互掐在朱载垕的印象中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但今天再次得见也令他感到莫名的高兴。自从张朝给胡诌什么文官误国的事情之后,在仔细思考之下认为张朝的话语有一定的道理;于是朱载垕渐渐对文官集团产生了敬而远之的消极态度。但朱载垕也没有像其他皇帝那样一个劲的投入到宦官集团的怀抱中去!如此,朱载垕便对张朝产生一种心理上依赖之情;而这也是张朝所求之事。
朱载垕看着两帮人争吵不开,而中间派也不足以以实力压制支持派及反对派;转身和自己一样做起了看客。而这些看客之中,朱载垕看见了站在一旁张朝。但知道张朝定是支持援助的人,如果他的加入那反对派定会败退下去;而后结束这场无休的争论,那今日的朝会也会结束了!
朱载垕看着张朝道:“不知铃儿对此事有何看法呢?”
以朱衡为代表的功勋反对派见朱载垕如此询问,便顿觉此事已无任何转圜的余地了。因为,以张朝以往的表现来推算;他定是支持援助的。不然,他就自己打自己的脸!但,张朝的理由往往能带来不一样的观点,这令朱衡对张朝接下来可能的言论心存好奇及期待。
对张朝有着期待之心的可不止是朱衡;还有站在一旁的高拱及张居正!
张朝给朱载垕见礼之后,道:“对于此事,我刚刚听了诸位大人的陈述;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亦或者道理,我在此也不做任何评论。而诸位大人就此事所表现出来了认知都是对的!长远的如二位辅臣之见,为国尽忠的如朱衡和张溶二位大人!当然,我不是说支持救援的人就不是为国尽忠之人!因为,我也是支持救援的一员!”
听着张朝这个有点绕的话语,朱载垕开口询问道:“你倒是好好地给朕解释一下何为长远之人,这何为为国尽忠之人?”
张朝答道:“回父皇!我先来解释一下何为‘为国尽忠’之人!相信在站的诸位大人都读过苏洵的《六国论》其中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言论认为六国之所以被秦国所灭便是‘抱薪救火,薪不尽而火不灭也!’。而你们中反对此事的人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支点便是来自这里。但在此我想问问诸位六国被秦兼并真是原因真是如《六国论》所言的吗?就单单是‘赂秦而力亏’吗?”
朱衡笑颜而道:“秦国何以兼并六国其中的原因复杂,不过臣下倒想听听王爷对此又有何高见呢?又与今日我等朝议又有何相关呢?”
张朝点了点头道:“我先来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吧!就是此事与我们今日所商议之事有何关联。有何关联不是显而易见之事吗?你等以《六国论》之言来论今日之事,我自然当以你们之论来攻你们之理!我接下来谈两个问题,苏洵写《六国论》的背景及秦朝兼并六国时的天下大势!”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苏洵写《六国论》的背景。当时,宋朝与辽、夏等国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而胜少。为了维护赵宋的统治,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也就是说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而今我大明虽然内政上与当时的赵宋相似,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实不限制兼并的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贵族占有大量土地,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但,我大明与赵宋的统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我们一没有和亲,而没有签订如檀渊之盟那样的条约。相较于契丹和党项的立国,俺答的土默川与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别。从法理上来看,俺答及其所部也算是我大明的臣子。作为一个藩属之臣向上国乞求救援,救与不救全在上国。如今我大明还处于内外交困之际,实不便大规模援助。”
“但买卖不成仁义在!朝廷可遣派使者去往俺答部,代表皇上对土默川遭受的如此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