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他是秦始皇> 第44章 44.宗室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4章 44.宗室党(1 / 2)

长期的学习让阿政感到十分疲倦,他有时希望身边有一帮同宗兄弟,能够一起聊天、打猎或者做些游戏,但这些对他而言都很难得,这让他感到沮丧,但没有办法!秦国的国王一直都很孤单,他体会到自己的祖辈们的无奈,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秦王实际上有一大帮子宗室,但是这些人离他的生活很远,这是为什么呢?秦国的宗室党长期存在,但是在政治上却一贯处于较次要的位置,秦国在处理宗室问题上,和东方世界出现了很大的差异,甚至走向了完全相反的道路。

实际上战国时代,每个国家都同时利用宗室和门客这两方面人才,但是各国在具体职务的人才配置各有差异,这是各国的国情决定的。东方世界形成了趋同性的资源配置格局,而秦国则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配置特点,明白的说,秦国长期借重外来客卿管理军国事务,而东方世界则借重宗亲管理国家。

为什么会这样呢?生物界存在普遍的趋利避害的倾向,政治上则更为普遍的加以应用,可以说任何一种政治惯例都是趋利避害的结果。秦国历史上一直向中原诸侯学习,在管理国家方面重视宗室的作用,在其职务名称上就有所体现。比如大庶长这个职务,就是指通常由庶出的公室后代担任,作为国王的重要辅佐人员。

但是随着时间的延伸,各诸侯国中嫡庶亲情越来越淡漠,相互的政治权力竞争激烈,嫡庶之间常常引发严重的内乱。秦国历史上,宗室党曾经制造过多次混乱,这是秦国的黑暗时代,也是国家和民族心中惨痛的记忆。

公元前704年,年轻的秦宪公死去了,享年22岁。他留下了3个儿子,这三个孩子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他们都做了秦君,但不是按照大哥(太子)、二哥、三弟的次序轮流,而是三弟、大哥、二哥的次序成为秦君,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三个孩子的爸爸死后,宗室大臣们舍弃太子,立小孩子三弟做了秦君。这个5岁的可怜孩子,如履薄冰的做了6年秦君,就被这群宗室大臣指使贼人杀害了,然后立原来的太子为秦君,就是秦武公。

秦武公已经是一个壮实的棒小伙,他不甘心自己被宗室党人控制,刚当上秦君就发动了对戎族彭戏氏的战争,想在秦人中建立自己的势力。他带领秦人一直打到华山脚下,这一仗打出了威风和气势,但他知道国度并不安全。

秦武公为了避免宗室大臣对他的攻击暗杀,他在秦国平阳建造具有防御作用的封闭式宫殿居住。经过整整3年时间,秦武公一直和宗室重臣对立,秦国民众逐渐倾向秦武公,最终他带领秦人冲出封宫,诛杀了谋杀三弟的宗室大臣。

秦武公从三弟的惨剧中发现,小孩子做国君是极为危险的事情,容易受到乱臣贼子的控制,而成为无辜受害的牺牲品。他做了20年国君去世,没有把国君之位传给年幼的儿子,而是让他的弟弟做了秦君,这个秦君就是历史上的秦德公。

秦国以秦嬴作为名号建立家族开始,在继承问题上一直都是儿子接替父亲担任国君,这个习惯最后被改写了。从秦武公3兄弟开始,出现了兄弟轮流做国君的继承习惯,而且纯粹是为了政治上趋利避害的原因。

秦德公深知大哥让他做秦君的用意,他生了3个儿子,也是轮流做秦君,这样到了秦穆公任好做了39年的国君,最后把国君的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从此,秦国又恢复了子承父业的继承传统。

这段时期君王都注意控制宗室党,把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因此没有发生乱臣残害君主的事情。而且秦武公、秦穆公去世的时候都杀活人殉葬,其中不乏当时的重要臣子,也有防止自己死后重臣挟持新君的危险。

公元前428年,做了14年国君的秦躁公死去,把位置传给了弟弟怀公,秦国历史上再一次出现兄终弟及的继承现象。秦怀公做了4年秦君,就在庶长和大臣逼迫下自杀了,这群人立怀公的孙子做了秦君。

这位秦君做了13年国君去世,太子嬴连没被立为国君,而是立了国君的叔叔做了秦君,这个国君做了16年,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惠公。惠公做秦君13年死亡,传位给1岁多的儿子,这个孩子大概在3岁时,被宗室带头拉起的一批官员,残忍的杀死后沉到水里,然后迎立了流亡魏国31年的嬴连,他就是秦孝公的爸爸。

历史的经验证明:1、小孩子做国君常常成为政治牺牲品;2、而且秦国有兄弟轮流做国君的政治市场。从秦国的历史上看,这两种情况的编剧都有宗室党的参与,这股势力对秦君公室的继承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是困扰秦国公室的痼疾。

所以,秦国国君要在政治上趋利避害避免小孩子做国君,同时确立一种稳固的子承父业的继承制度,这就不得不提到来自各国的宾客的重要性,这些在秦国没根基的外来人才,不仅对秦君忠诚,而且他们不会威胁秦国的政治安全,而那些亲宗室们则像定时炸弹,只要有条件,他们就会引爆,给秦国带来危险。

秦国逐渐形成了从外国引进人才的传统,秦穆公任好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招揽百里奚、蹇叔、由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