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年,嬴连禁止活人殉葬;第2年,他将国都从西部的雍城迁到东边的栎阳;第4年,生下后来支持商鞅变法的孝公嬴渠梁;第11年,他跟周太史扯淡扯出个预言,扯的很严肃;第16年,冬天开桃花(好好看吧!);第18年,栎阳下太阳雨(金雨);第21年,与晋国开战,斩敌首6万;第23年,与魏、晋开战。
咋一看,好像没发生太多事,应该不会很忙。先从禁止活人殉葬说起,这个习惯从公元前678年到公元前385年已经延续了293年,开始只有国君要求活人陪葬,上行下效渐渐流行起来,大奴隶主们也开始赶潮流,他们死后弄死10个、20个年轻力壮的奴隶陪葬都不是啥大事,反正都是自己的私人财产,破费就破费了。
官方也承认这种做法的合法性,所以稍微有点财力和势力的人,死后不找些人陪葬都会很没面子,当然死人无所谓面子,主要是这些人的子孙们活着,一定要争这个气,因此老头子死了,一定要活人陪葬。
这个活人殉葬渐渐成了制度,经过近300年的传承已经普遍化,因此每年整个秦国活人殉葬的人口数量相当大,秦国本来就是一个穷国,生产的粮食常年不够吃,这些奴隶主不缺吃不缺喝,到地下还要继续享受,拉活人垫背,在那边继续伺候他们,这些人本来就是他们的“私人物品”,带到哪都是一句话的事儿!
活人殉葬在商代较为常见,周朝建国初期,就在诸侯中明令禁止活人殉葬,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个国家奴隶主积累大量财富后,妄想将“快乐”生活延续到阴间,于是偷偷摸摸的大开杀戒,用活人陪葬。
这些疯狂殉葬的人,除了对死亡存在着恐惧,也有人是真相信能把“幸福生活”带到阴间,所以他们就像信仰邪教一样,在恐惧和邪恶信仰的支持下,就把这些活人给杀了,这些被杀的也不全是奴隶,也可能是他们最喜欢的妻妾、家臣等等,也有些人是“自愿”殉葬,当然这种自愿是舆论压力下的选择,也是没办法!
后来各国都禁止,要让这些劳动力干活,搞生产,不能就这样杀了!奴隶主们觉的杀人冒的风险太大,可能国君要追究责任,为了几个奴隶贱人实在不值得,就造了人形的泥俑代替,这样成本也降低了,不过他们也不确定这些泥巴做的东西,到地下能不能服侍他们,安慰一下失落的心理,凑合着用吧!
这种野蛮的习俗成为思想家批评的对象,他们的口水淹没了这群人,孔子就骂第一个用泥俑陪葬的人(始作俑者)是断子绝孙的东西!(孔夫子怒了!)
刚做上秦君宝座的嬴连,是靠着这群奴隶主们才成功上位,现在不去讨好这群人,却要干一件大事,就是要立即禁止活人殉葬,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这是一个野蛮的陋习,在秦国生活的人可能习以为常,但是在魏国生活近30年的嬴连,已经深刻意识到这是可耻野蛮的风俗,文明人必须说NO。
其次国家要发展经济,需要足够的劳动力。嬴连要在秦国壮大自耕农和地主的势力,需要他们开垦更多的田地,提供更多的实物税收。(花钱的地方多!)
最后战争损失了很多青壮年,秦国需要增加人口。嬴连的心中一直怀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对当下的秦国而言,这种热忱可以说是救国的热忱,因为秦国已经危在旦夕。
嬴连的开局很好,几乎没什么阻力就通过了,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贯彻落实,全面禁止活人殉葬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秦人渐渐开始用俑陪葬。这只是一个试探,真正重大的改革不会这么轻描淡写,他要在全国推行初租禾,就是按照耕种面积以相当比例收取定额粮食作为税收,这种税收政策受到以地主和自耕农为主的东部地区民众的欢迎,但几乎立即遭到以大奴隶主为主的西部贵族的反对。
他刚上台,位子还没有坐热,但已经发现当时位于西部的秦都雍城(今SXBJ市危机四伏,他要到支持他的人群中去,在他的主持下将国都迁到了东部城市栎阳(今XA市初租禾只在东部推行,而西部仍然维持着古老的贡赋制度。
这项改革并不彻底,因为他需要秦人的支持,包括自耕农、地主,也包括大奴隶主。嬴连不想硬来,更准确的说是不敢硬来,他娶了大奴隶主的女儿为妻,而且确定只有这个女人生的孩子才有继承权,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奴隶主们,毕竟大家是一家人了!不要天天争的面红耳赤!(税)钱的事儿以后再说!
他将国都迁到栎阳释放了另一个信号,就是秦国的政治重心东移,他们将从针对西方蛮族的战斗中抽身,而专注于向东方发展,秦国终将打破三晋的封锁走向中原,而嬴连的梦想就是在有生之年收回河西之地。
他在全国推广县制,从中央确定干部到地方工作。动员大会上,他感慨万千哭的一塌糊涂,让这些干部跟着自己好好干,一定把地方工作搞好。这些将要到基层工作的干部,发誓一定要扎根基层,把工作搞好,老秦君笑了!
这些工作完成后,他开始筹备招商引资的工作,但东方的客商极少到这里,所以局面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