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举为八股取士。刘震在穿越前便受过专业的八股文培训,自然不怵。
这次春闱的考题为“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刘震费劲心血,在考场中写出了一篇自认为能金榜题名的文章。
刘震不知道,其实那金榜,已经被张四维这位主考官卖的干干净净了!
明代试卷,名字皆是密封。可这位张四维张首辅在阅卷时,竟然大胆的将糊名撕去,凡是给他送了钱的,便予以高中,没送钱的,即便你再文采斐然,也只能名落孙山!
副主考严淼是个老学究,阅卷时,他拿着一篇文章,递到主考张四维的案头:“张首辅,你看这篇文章,‘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好文章啊,好文章。我看此文可点头名!”
张四维笑笑并不答话,只是将卷头糊名撕去。严淼虽知道其中猫腻,可惜张四维位高权重,他也是敢怒不敢言,只好叹了口气,转身回到座位上。
严淼推荐的这片文章,姓名处,赫然写着“刘震”二字。
张四维心思,这刘震可真是个人才,能文能武。又深的皇上的圣心,陈公公,朱大人那里,似乎对他也有些拉拢之心。这等人才,不为我所用实在是可惜了!不如取入一甲,到时候我便成了他的座师,有了师徒名分,今后还有什么不好说的呢?
于是张四维大笔一挥,刘震便成了会试头名。
数天后,张四维入宫呈报本届春闱结果,万历接过金榜名单,问张四维道:“这头名的刘震,可是济南府那位。。。。。”
张四维抢着回答:“启禀皇上,正是济南府的那位刘震刘副千户!”
万历大喜:“好啊!真是祖上庇佑,给我大明朝降了这样一位能文能武的人才!”
明代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会试入了金榜者,即可进入殿试。殿试一甲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会试是主考官阅卷,殿试可是皇帝亲自出题,亲自阅卷。张四维虽然将会试的金榜卖了个干净,却也颇有些心机手段。凡是那些文章狗屁不通者,一律不卖。卖只卖予那些个文章尚可,能糊弄过殿试里皇上法眼的。
殿试当天,万历皇帝照例要给考生出题。此时的万历皇帝,虽然沉迷酒色,却也是二十多岁血气方刚的年纪。趁着济南大捷的兴头,他竟给诸考生出了一道《讨倭寇檄文》的题目。
殿下的刘震拿到题目,挥毫落墨,第一个交卷。
阅卷时,万历皇帝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拍了下桌子,连说了三声:“好!好!好!”
张四维问道:“皇上,不知是何等的精粹文章,引得皇上如此高兴?”
万历将手中的卷子交给陈矩,“张爱卿,你自己看看吧!真是人才!好!不,你别自己看,读给重臣听!”
张四维接过陈矩递过来的答卷,高声诵道:“东瀛宵小,犯吾中华天威,占大明大好山河。吾中华上朔五千年,幅员不知几万里。岂能受倭奴屈辱?上天有好生之德,本不喜征战杀戮。然,倭奴枭雄顽昧,不思吾上国他日相辅之德,反以德报怨,肆意妄为。今平安顿失,万民遭荼。吾大明臣民,应伏顽魔、收失地,安境保民。列祖列宗再上,佑吾大明臣民义武扬奋,请三军同仇敌忾,驾长虹披靡九方。浩浩苍天在上,请佑吾中华子孙之福祉!苍茫大地在下,请佑吾大明武运之昌隆!跳梁者,虽强必戮!犯吾山河者,虽远必诛!他日光复河山,扬明旗于南直隶城头,可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灵矣。。。。。。”
张四维心中暗念:“好文章,皇上龙心大悦,看来殿试这一关是过了。这次会试入账的白银是安稳了!”张四维念完,却见卷子下署名是:“臣刘震”。张四维更是喜不自胜,这刘震是会试头名,殿试看来亦是头名。这不正说明了自己这个主考大公无私,慧眼识珠么?
果不出张四维所料,此次殿试,万历皇帝取刘震为状元。随即万历下旨,赐刘震进士及第,入翰林院为庶吉士。随即,刘震和榜眼、探花入殿谢恩。
明代的庶吉士,是成为内阁阁员的一步金台阶。所有内阁成员,必须在履历中要有庶吉士一项。不然任你多么有才干,也只能被挡在内阁之外。可从庶吉士熬进内阁,少说也要十几年的时间,熬个二三十年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刘震在心里打起了鼓,那些其他国家的穿越者们,可绝不会留给大明二三十年!
此时,陈矩前来通报:“启禀皇上,罗刹、美利坚、英吉利、荷兰、普鲁士、法兰西、日本七国公使全权代表施魏因施泰格求见。”
自嘉靖以来,大明吃尽了西方列强的苦头。满朝文武以及那位万历皇帝,怕极了这些个列强。虽说刚才万历还雄心勃勃的让一众考生写什么讨倭寇檄文,可现在他却像霜打的茄子一样下旨道:“赶紧请上殿来。”
这位七国公使全权代表施魏因施泰格,是普鲁士人。堂堂的大明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