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木辉创办养鸡公司成功了,成了富翁了,这消息成了新闻传遍了全县。一个亲戚找上门来了:“表哥,我现在正在起屋,手头的钱不够,你能不能支持一下?”
温木辉一下子陷于尴尬之中。论理说,他是亲戚,并且在创办养鸡公司时也帮助过自己,很难拒绝。可是,还有多少事要办呀,而这些又需要资金,这真使他为难。
然而,温木辉还是硬着头皮说:“这些钱我要用来扩大再生产,如果都借出去,公司就办不下去了。”
有一次,他回到家中,刚好女儿从广州学习回来,见到心爱的女儿,温木辉心中充满了甜蜜的情感。女儿挨近父亲,要父亲给她买条金链。妻子也在一旁替女儿说情:“现在的女孩子都兴佩金戴玉的,你就给她买一条吧。”
温木辉又何尝不想自己的女儿穿戴得体面一些?然而看到家乡的父老乡亲生活得还那样艰难,他的心更不好受,于是便劝慰女儿:“爸爸当初创办鸡场就立下诺言,要与父老乡亲同甘苦,共患难,现在爸爸赚的每分钱都要用在生产上,使家乡富裕起来,如果只为自己家庭过得舒适,我办鸡场又有什么意义呢。”
女儿是通情达理的,也是最理解父亲的。
也许有人会以为温木辉太不注重感情了。
不,温木辉不是不注重感情,而是他心中包容着一种最深厚的情感。
亲戚借钱建房屋他不肯借,但乡亲们要发展生产缺乏资金时,他成千上万元资助;
女儿买金链他不肯花钱,可是村镇办福利事业时,他慷慨解襄大力支持。
一个人要把言论变成行动,要比把行动变成语言困难得多。但是,温木辉时时记住自己的诺言,以朴素的思想、朴素的感情作为动力,在把自己的诺言化为行动。对家乡,他没有忘记家乡父老乡亲和养育过他的故土。他发现镇学校、医院有困难及时帮助,村兴修自来水工程、通电工程有困难,他鼎力支持,逢年过节,他都给村中老人们送上一份礼物。甚至他还把自己的家变成村老人的避难所,凡有老人遭家人唾弃,他就主动收留,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然后再去做其家人的工作,使其家人主动把老人接回。他的这一善举使村中的父老乡亲感激不尽。
温木辉总怀着一颗赤子的情怀,回报家乡的热情从未削减半分。面对家乡的行路难、行车难的实际,他毫不犹豫慷慨解囊,修桥、修路和修建村排污渠以及村巷道等。
每每提起这一切,石头冲村原村长温金长更是深有体会,感触颇多了。他不仅是忠诚的践行者,更是忠实的见证者。
村中兴建的每一项工程、每一条道路、每一处场景,每一笔善款,等等,无刻不在他的脑海中流淌,无刻不在他的心海里澎湃!
常言道:路通财通。过去,石头冲村没有一条好路,整个石头冲村都比较穷。
石头冲村自古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但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原因之一就是“龙脉”(公路)不通。
“要致富,先修路”,可谓千古真言。石头冲村只有打通“龙脉”,结束无硬底化道路的局面,实现“交通突围”,与省道113线新兴县城至天堂等地交通网形成便捷、高效的链接,才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提起石头冲村的道路,自然而然地会想起改革开放之初被外商戏称的那句话:“石头冲村的公路,盲佬走过都知道”。
原来,当时的石头冲境内,没有一条平坦的道路,有的只是弯弯曲曲、窄小坎坷不平的“牛栈道”。
新兴县簕竹镇五联村委境内的石头冲村,地势如狭长的盆谷,犹如一道屏障将石头冲困锁在簕竹五联境外之中。在古代,石头冲境内大都靠牛靠马运输,石头冲人出行全凭一双腿。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沟通与外界的联系,石头冲人民自力更生,开山劈石、运土填壑,筑路不止。在那段生产条件极其简陋、生活极其艰苦的饥荒年代,石头冲人民将生命与梦想和沟通与外界的联系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六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当第一辆小型货车开进石头冲村内,那“叭叭”的阵阵长鸣声,震响整个石头冲大地,石头冲人民奔走呼告,欣喜若狂。
随着石头冲第一条沙土公路的通车,沟通了石头冲与各地的交通往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沟通石头冲与各地的交通往来的沙土路巳不堪重负,经常出现晴天尘土飞扬,雨天坑坑洼洼。
八十年代中期,有一外商到石头冲考察时曾半开玩笑地对温金长说:“石头冲什么都好,就是你们的‘道路太难走了!”
“要致富,先修路”,可谓千古真言。
于是,温金长带着全村人的重托,星夜赶去木辉养鸡实业公司向温木辉汇报此事。尽管当时木辉养鸡实业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温木辉对修好石头冲大道给予了大力支持,决定举全村之力,为村中父老乡亲修筑一条致富之路。
正如石头冲人民热情讴歌的那样:坑坑洼洼,深沟险壑,挡不住石头冲大道建设的步伐;烈日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