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章 契子(1 / 2)

入秋以后,开封的天气一天天变凉,郊外官道两旁的参天大树上挂着七零八落枯黄树叶,一阵秋风吹过,树叶就像雪花一样纷纷飘落,洒满了整条街道,就在这条萧条的官道上,突然从北方的尽头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响,踏在树叶之上呼啸而过。

骑在马背上的人名叫杨延昭,生得虎背熊腰,从小练就一身武艺,自从太宗皇帝收复北汉幽云十六州后,一直跟随父亲杨业在北方抗辽,经历了无数次的大小战争,可谓是为大宋出生入死。

这次他快马加鞭,是有紧急军情汇报,当他来到皇宫北门时,跳下马并没有立即进入,而是在门口来回渡步,最终他还是没有进去,反身上马径直去了丞相府。

杨延昭到丞相府时,丞相寇准正在批阅奏章,见杨大帅到来,立即起身迎接,请至上座,并叫管家快些端杯茶来为大帅止渴。

杨延昭并不客气,还未入座就说道:丞相不必客气,杨某今天来是重要军情相告,不能耽搁太久。

寇准在杨延昭的对面椅子上坐下,并示意杨延昭不要惶急,坐下来慢慢说,这时管家的茶水已经呈上来,放在杨延昭身旁的桌子上后,便退身离开。

寇准见管家离开,也撤下了所有下属说道:杨大帅乃国之栋梁,以你现在的身份,大可以直接见圣上,为何来我丞相府。

大人何必谦虚。杨延昭道:如今真宗皇帝刚刚继位,朝中大臣个个如狼似虎,都只为一己私利,除了寇丞相还一心为国为民外,在下实在找不到第二个可以相信的人了。

寇准呵呵笑道:大帅过奖了,身为一国丞相,我所做的都是份内之事,不提也罢,还是说说大帅到底有何事相告?

杨延昭站起来,双手抱拳仰天说道:皇恩浩荡,我杨家在北方为大宋尽心尽力抗击辽军,虽未打下多少胜仗,但也将辽军阻止在关外,十几年来我杨家军日渐消耗,已经和辽军形成了极大悬殊,加之最近在下查到辽军正在整军列阵,不久将有大军侵宋,希望丞相能及时增兵,共保大宋。

寇准很明白杨延昭的用心,太祖皇帝是后周武将,在陈桥黄袍加身,发动兵变才做上皇帝,所以后来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都对武将有所顾忌,就连现在的真宗皇帝也是如此,皇帝对武将猜忌,朝中文臣更是费劲心思大做文章,以至于武将在外缩手缩脚,不能发挥全力,杨家就是最好的例子。

杨延昭身经百战,寇准绝不会怀疑他的观察力,也站起来说道:大帅请放心,北辽屡犯边境,乃我朝大患,就是拼了老命也绝不辜负大帅一片报国之心,不过还要大帅多撑些时日,我现在就进宫禀告圣上,争取早日出兵。

寇准送走了杨延昭,便立即备车出了丞相府,进宫请见皇上,圣上还很年轻,对于国家大事都听命于先皇旧臣,见丞相求见,立即召见。

寇准走进朝堂,看见王钦若也在,给皇帝拜过万岁礼后,看了一眼王钦若,而王钦若正目不转睛看着自己,寇准本想避开王钦若与皇上私下谈论,但想到如此大事,不可能瞒得住,便说道:王太傅今天都教皇上什么了?

王钦若自恃是皇上的老师,加上自己是太宗旧臣,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高傲的说道:丞相只管国家大事,何必为些鸡毛小事劳神。

寇准见他如此目中无人,也不生气,微笑着说道:王太傅此言差矣,国家大事乃天下事,对于百姓是间接受益,而鸡毛小事,百姓看得见做的了,是直接受益,两者虽道不同,目的却一样。

王钦若在政治上与寇准意见相悖,两人经常在朝堂之上争执不下,这次对于寇准的问话本来只是想奚落他一番,没想到反被教育一顿,王钦若无话可回,便转头对皇上说道:不管国家大事小事,都是圣上的英明决断,如今国家一统,四海升平,都是因为有明君在上,才会有百姓之富。

太傅大人果然好口才。寇准也对皇上说道:刚才王太傅所说天下太平,其实并非如此,微臣刚刚收到北边战报,说辽军最近正在整顿军纪,不久定将大举侵宋,望圣上早做准备。

皇上点点头说道:北辽一直对我大宋虎视眈眈,尤其是从父皇收复北汉以来,更是蠢蠢欲动,不知丞相有何良策?

寇准还未开口,王钦若抢先说道:依卑职看来,辽军是北方游牧民族,个个骁勇善战,以我朝现在的军事力量不宜与其正面交锋,不如避其锋芒,先迁都金陵,以保圣上龙体。

寇准见皇上微微点头,知道已有退却之意,他说道:两军对垒,还未开战就想着逃跑,这样的军队如何打仗,微臣之见,当发兵北上,绰其锐气,方显我大宋军威。寇准见皇上仍不言语,侧身对王钦若说道:太傅每日教导圣上要做一代明君,今日为何在国家危难之时却一心想着逃跑,难道太傅昔日所教都是胡说八道吗?

王钦若算是明白今天被摆了一道,如果此时再要说迁都就真是与自己之前所说的话相互矛盾了,他说道:丞相言重了,我堂堂大宋怎么会逃跑呢,那不过是权益之计,在说我只是建议,一切还得由圣上做主。

寇准看了看皇上,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