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中这样命令道:“板垣君,第五师团的命运就掌握在你的手里了,我要你率部迅速突围,不可恋战,必须突围将第五师团给我完整地带出来。”
且不说寺内寿一这个命令有多苛刻,关键是第五师团的执行力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因为以板垣征四郎这个同样是头重脚轻、身材五短偏又崇尚冒险的家伙的脾性,根本就不可能执行这一命令。
前世历史上,板垣征四郎这个脑袋短路的疯狂家伙就有屡次违抗大本营作战计划的疯狂冒险的种种前科。
最具代表性的,是在前世日本方面预定的保定-涿州大会战中,板垣师团的第9旅团的5个大队被抽调走,板垣征四郎不甘心半个师团守在南口一线,居然联络东条英机兵团,沿着平绥线两侧紧追败退的傅作义第七集团军,相互呼应共同向绥远发起进攻,把战局扩大到华北屋脊的山西高原,这一擅自主张的疯狂举动,完全超出了大本营和华北方面军的计划之外。
不过还好,这一举动确实为帝国陆军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利益,特别是板垣征四郎在随后的作战中,屡次冒险出奇制胜,特别是这货沿着当初参拜五台山就勘察好的路线,飞兵直取平型关,后又突破内长城一线,一举打开了山西北部的门户,逼得阎锡山慌忙调兵堵击,并杀了作战不利的军长李服膺祭旗,但还是没有阻住板垣征四郎进攻山西的脚步!
所以,后来日军大本营在总结此战得失后,并没有追究板垣征四郎这种“以下克上”“不遵军令”的疯狂冒险的行为,殊不知,这又一次助涨了日军作战部队继续我行我素的胆大包天行径。
熟知历史的人可能都明白,在日本这个奇葩的国度,等级意识和观念在日本民族中一贯表现得十分强烈,特别是在军国主义泛滥的军队中,这一点显得尤为浓郁,“以下克上”“不遵军令”的理念在日军中大行其道。
以前世和今世都惊人相似的九一八事变为例,从本质上说,它就是最典型的以下克上事件,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幕后真正的主谋,其实就是时任关东军高级参谋的板垣征四郎大佐和人关东军作战参谋的石原莞尔中佐。预谋此事时,不要说当时的关东军司令和参谋长不知情,连奉天特务机关也不知道,这种无法无天犯上作乱的行为,不但没有受到军法处置,反而由于成功地弄出了“满洲国”而被加官进爵。
所以,后来板垣征四郎频频抗命冒险,在笔者看来,兴许就是从这里开始尝到了甜头。
有句话说得好,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次被围,一贯崇尚冒险的板垣征四郎不惊反喜,直接无视寺内寿一大将的命令,下令固守待援,他将自己的兵力部署在以七道泉子镇为核心的周围,结成作战范围达十公里的圆形铁桶阵势,外围以步兵第9旅团的第11和41联队防守第一道防线,而第二道防线则交给素有陆军之花的步兵第21旅团的第21和42联队,核心阵地则部署野炮兵第5联队,专司负责对前线进行全方位的炮火支援。至于搜索第5联队、工兵第5联队、辎重兵第5联队、通信队、勤务队等,一律充作预备队,随时投入战场前线。
需要说明一下,野炮兵第5联队装备的野炮正是在侵华史上臭名昭著的三八式75mm野炮,这种日本明治三十八年制造的口径75mm野炮,实际上是仿制与克虏伯一战时的老旧型号,它采用的是横楔式炮闩,实心双轮单脚式炮架,作为一门75mm管退野炮来说,它的战斗放列全重竟然高达九百四十七公斤,即便是在平坦的道路上依旧需要六匹健马挽曳!
虽然这款野炮携带时需要实现驮马化,后勤是个负担,但是它的威力还是不错,特别是它的射程能达到八千米以上,因而深受日本陆军方面欢迎,不过,日式火炮历来存在瑕疵,对于射程较大的火炮而言,炮管很容易产生严重的磨损,而且炮击的精度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正常来讲,这种哦给你三八式75mm的野炮一般都部署在距离目标三四公里的距离上。
不过很多时候,日军炮兵为了更加有效地支援步兵进攻,经常爱给这种三八式75mm的野炮加上刺刀,也即是所谓日军惯用的“大炮上刺刀”战术,进行抵近炮击摧毁目标。
从这一点看,就很好地反映出了日军作战灵活的特点。所以,许多国人爱从日军士兵拼刺刀退子弹一事上,给日军一个作战死板不会变通的评语,实际上是大错特错,说浅显点,是深受前世那些傻-逼导演拍出的垃圾抗战神剧荼毒。
从根源上讲,日本的步兵操典说得很明白,拼刺刀退子弹,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是捍卫狗屁的“武士道尊严”,而是日本军队根据实战经验做出的结论,这和他们使用的三八式步枪有很大关系——这款三八式步枪虽然弹丸初速高,枪身长,瞄准基线长,很适合白刃战,但是它的缺点太明显,出膛后的高速子弹命中人体后往往易于贯通,一打两个眼,特别是在白刃战中,使用三八式步枪,弹丸贯通后经常杀伤自己人。更坑人的是,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要是击中了自己人,可就好玩了,不死也得受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