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明说,好厉害的铁腕手段啊!
就得注意的啊!孙老师说,要不他坐不稳那龙椅啊!排除兄弟方面的威胁后,雍正帝又对倚功自傲或倚亲自矜,结党营私,企图争夺九鼎的年羹尧、隆科多开刀。年羹尧历任川、陕巡抚、总督,有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功劳。骄纵揽权,用人自专,企图夺权。雍正三年也就是1725年,雍正调他任杭州将军,十二月他以92大罪令其自尽。隆科多是皇亲贵戚:其姑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其姊是雍正养母孝懿皇后。康熙在世时用为一等侍卫,临终时被任为惟一的传诏大臣。雍正登基后,隆科多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吏部尚书。他恃亲自矜,招权纳贿,笼络党羽。雍正五年以41大罪将他圈禁,六年死于禁所。
好嘛!铁腕开新局,将这些皇兄皇弟给镇住了啊!罗明说。
孙老师说,要加强皇权啊!特别是在登位之初……他为了加强皇权,雍正帝在祖先基础上继续加强皇权,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强化密折制度,扩大密折的范围和内容。密折起于康熙二十年。密折有助于皇帝更好地了解下情,掌握动态,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实施统治。为充分发挥密折作用,雍正帝把递密折的范围扩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内容则扩大到生计、风俗等方面。第二,设军机处。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不是集中君权。军机处的建立是在雍正晚年身体不好,一度病危,且在怡亲王去世以后,军事傍午,政事繁忙,而朝政又因为皇帝生病而面临停滞这样一个情况下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有个秘书班子帮忙处理政务,因而说雍正建立军机处是为了集中君权,本身就是我们的历史教育的那种固定考试的思维模式所出炉的一个假命题。当然或许,这些人理解不了雍正朝处理政事的高效率,所以有此臆想吧,雍正的效率确实超高的,我在整理元年的题本,基本上在京的题本奏上去以后,都在两三天内给出处理意见。皇帝搞集权,就是因为权力受到威胁,所以才要从权臣手上收归权力,搞集权,雍正创立军机处的时候,政局已经稳定了好几年了,他根本没有那个必要。雍正在建立军机处之前,他批复奏折一般都是奏折随到随批复,批复完了之后发走,和臣下讨论发现自己意见不对,就会在后面的奏折上写修改的意见,承认先前的意见有误,按照新的意见办理。而军机处的建立正好是对于西北用兵时期,军事傍午,当时皇帝病重,一度病危,曾经安心静养数月,军机处是为其分劳的,怎么可能说是他的目的是集中君权?雍正生病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无法有效的处理政务,所以张廷玉等人的参赞拟旨等工作量一下子激增,所以张相感叹“余近来事务益繁难,眠餐俱不以时,何暇复问家务?”再加上九年军事不利,从九年的六月到九月,张廷玉等人只能朝夕在侧,有时候一二鼓才回(过去睡的早起的也早啊),这些参赞大臣的工作量是非常非常大的。如果雍正要搞集权的话,军事如此不顺,又患重病,忙都忙不过来,还要再增加负荷?
是啊!蓉蓉说。
黄老师笑,大你们几个可以了解一下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及清初内阁的基本职能,以及雍正建立军机处的初衷军机处设立的时候,议政王大臣会议早就名存实亡,而军机处也不是为了架空内阁权力的,没设立军机处的时候,雍正权力更“集中”,他设立军机处,有为自己分劳的打算,是希望有诸臣赞襄政务。以前关于军机处还说军机处的前身是军机房了,但是看造办处档就会发现,这是两个同时存在并行的机构。还有,一些关于军机处职能的描述,其实描述的是乾隆以后军机处的职能。嘉庆时军机处外还满是打听消息之人了,但是雍正朝时绝不是这样。还有,雍正朝时的军机处是临时性机构,张廷玉等都是属于兼差性质,所以他们的履历上都不书军机大臣,并未示其为荣耀。而这些人除了缮写谕旨之外,绝对有参赞与皇帝讨论政事的权力。再补充一点基本史实,关于军机处只能“跪奏笔录”,请各位可以去查一下,清代的制度,无论觐见和拟旨都是要跪着的,康熙初年,曾经因为引见官员要看清官员体貌,所以免跪奏,让其立奏,但是康熙七年汉御史以此尊卑不合,上奏,所以又改为跪奏了。所以在清朝,不止军机处如此,南书房什么的,都要跪奏。这是当时的礼制,所以雍正时,要给张廷玉一个机案草写文稿,雍正就得设帘,这样才不违礼制。由军机处跪奏而说雍正集中君权更属于荒谬。而且看康熙怎么对待参赞的那些汉臣,再反观雍正,答案显而易见。
这可真是一篇大文章啊!方峰海很感叹的说了一声。
所以说是皇帝啊!孙老师笑,日理万机,这句话可是一点都不假啊……
南书房建立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执掌范围没有缩小,人员也有增加,谈不上南书房是用来对付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清帝有什么政策出台,都要归结为权术使然呢?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政务需要,建立个临时的机构,然后逐渐形成定制的。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尧和隆科多。年羹尧先后被任命为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赴青海征讨厄鲁特罗卜藏丹津叛乱,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