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魔鬼藏于细节> 第22章 注意细节,舌上绽莲(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章 注意细节,舌上绽莲(1)(1 / 3)

药不可乱吃,话不可乱说。语言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但又最容易伤人。要注意交淡中的细节,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里,方能受人欢迎。

1.让别人有说话的机会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话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且往往可能是刚好相反。所以,在人际沟通中,若能从细节中下功夫,适时“制造别人讲话的机会”,则必定更受欢迎。

怀着一颗兴奋的心,小张与同事们一起组团到外地做业务考察。一路上,不管是搭飞机或小巴士,总是听到其公司的王副经理不断地大谈阔论,吱吱喳喳地讲个不停。许多团员私底下都相视而笑,无奈地摇头说:“这次碰上王副经理,完了,真够惨!”到了北京,拜会有关单位时,轮到王副经理做简报,只见他站在大众面前却脸红脖子粗,结结巴巴,讲不出像样的业务简报。

小张也曾与一公关公司女性总经理洽谈业务。这女总经理长得蛮漂亮,业务亦是做得响当当的,经常是海峡两岸跑,可是当她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如黄河决堤,一发不可收拾。小张虽亦是业务口才高手,但想插几句话,却始终苦无机会。这位女总经理兴致高昂地叙述她两岸的公关事业是如何蓬勃,小张则两手在餐桌上玩弄着吸管,心中觉得十分无趣。30分钟后,小张终于鼓起勇气对这女总经理说:“对不起,待会儿我还有事,我先走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强调少说话的名言,如“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言多必失”、“丧家亡身,言语占八分”、“危莫危于多言”等等,但是许多人仍然有“话多”的毛病;出国旅行、婚丧喜庆、办公室内……都有“话多之士”,喧嚣嘈杂,令人厌恶。

语言学家拉克夫曾指出简单的三原则,使人们的说话更“文雅”——

“不要咄咄逼人”、

“让别人也有说话机会”、

“让人觉得友善。”

话多的人,常求先发言而后快,不考虑听者的感受,也不让他人有讲话的机会,所以容易“招怨”。其实,话讲得最多者,多半是讲自己的私事,或东家长西家短,易滋生事端;甚至不少人因话讲得太多,长了“声带结”,还到处求医呢!

2.追问止于私事

有些人喜欢多管闲事,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事,仍然喜欢追问到底;有时可能是基于善意的关怀,有时却也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其实,适当的关心,会令人觉得舒心,但若整天喋喋不休、蜚短流长,则十分令人厌烦。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往往具有不可估量的杀伤力。

人到了一定年龄而不结婚,似乎变成“众矢之的”,经常有人“关心”,甚至“严重关切”。遇到认识的人时,总会被问道:“怎么还不结婚?”“什么时候请喝喜酒啊?”被问多了、问烦了,曹先生的答案一律是——“1997吧!我大概就会结婚。”

没结婚,实在是个人的问题,但是很多人却表现出“极度关心”的态度;其实他们自己的婚姻也未必就好到哪里去。然而有的人还偷偷打听,“他长得也不错,怎么还不结婚?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毛病?”害得曹先生父母真的问他,你是不是“生理”有啥毛病?

最近问他“怎么还不结婚的人”越来越多,他烦了,只好回答他们:“因为我的屁股上长了一个胎记!”

“你的屁股上长了一个胎记?那跟你不结婚有什么关系?”

他说:“是啊,那我不结婚跟你有什么关系?”

唉,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爱管闲事,管人家爱不爱结婚呢?

系里的学生对主任还没结婚,也颇为关心,虽然他们不敢直接问他“怎么还不结婚”,但是也以其他方式来表达“关怀之意”。有一天,系里布告栏上出现一份大海报,上面写着“诚征师母一名”斗大字体,另外还有“师母”的待遇与条件:

“一、月收入数十万,二、工作轻松,三、免经验,四、男女不拘!”

呵,“免经验”当然好啦,但竟强调“男女不拘”,难怪没有人来“应征”。

学生的调皮“创意”,令人觉得十分可爱、好玩又有趣,本来“口语传播系”的学生就应该活泼、敢表达;但是假如有人经常唠叨:“怎么还不结婚”,就叫人生厌。古人云:“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尤其是有关别人“结不结婚”的私事时,过分的关心、多言,总不是令人愉悦的事。所以西方人说:“与人交谈,犹如弹琴弦一般,当别人感到乏味时,便要把弦按住,使它停止振动、发声。”

3.学会观察一切

发明电灯的大科学家爱迪生,有27个助手。这群助手每天在从灯泡厂到研究室的路上来回。有一次,爱迪生说要出一道基础题,要大家准备一下,助手们废寝忘食准备了几天,应考时,爱迪生问的不是课文知识,而是问路上有一棵什么果树,居然没人能回答得出来。

为什么这些助手在此时无可奉告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没有留意观察。光看不行,还要想,否则许多摆在眼前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