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应该要求自己上进,要求自己做事精确、成功,但一个人的智力、体力、领悟力与适应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和范围,不可能在每件事上都一路领先,胜过所有的人。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力量有不能达到之处,承认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
真正成功的人常能举重若轻、履险如夷、临危不乱,这是一份定力,也是一种智慧的胸襟。大处如此,小处也如此。读书、参加考试,除认真准备之外,必须能够把得失置之度外。凡事在于自己尽力而为,只要自己已经尽力,成功与否,那就已经不是自己的力量所能及的,过多忧虑反而分散了自己的精神与心力,削弱了成功的可能性。
个人的成就与竞争时的得胜,固然快乐,假如一个人处处争强好胜,则不但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反而充满惟恐被人超越的苦恼。由于这种顾此失彼的心情,生命中那些原本值得欣赏的风景,也会被漠视,生活的内容会变得枯燥、冷硬而乏味。
假如你已经具备了天赋的聪明和后天的勤奋,希望你在这两个成功必备的条件之外,再加上一份平淡轻松的心境,那才是真正的智者所应追求的。
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穷名。刻意追逐功名利禄,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特定的规律。返朴归真,最深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品味其美好与和谐。这份快乐,初看之时,也许平淡无奇,但它犹如一杯陈年佳酿,味道深远而悠长,生命的享受也就在其中了。
抛开急功近利的思想,脚踏实地地追求眼前利益,并放眼长远利益,那么,你就是有福之人,你就是明智之人。
5.见利不可忘义
“母猪长得越肥,就越喜欢在泥淖里打滚;公牛长得越壮,就越勇敢地朝屠夫走去;……
有一个蜜饯工厂老板的小儿子,到工厂去玩,女工看到可爱的小男孩,就顺手拿了三颗蜜饯给他吃。不料,却被老板看到,老板气急败坏地跑了过来,很生气地打了儿子一巴掌,说:“死囝仔,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要吃蜜饯,只能吃我们家里你妈亲手做的,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只见小儿子眼泪滴了下来,他哪里知道,爸爸工厂里做的蜜饯,自己人不能吃,因为添加了色素、防腐剂,或不够卫生……
当老板,要使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必须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经营哲学,才能在同行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这样的经营哲学,是依照自己吃过的亏,以及前辈告诫的教训,逐渐累积而成,但其中不乏见利而忘义的现象。
一位刚从医学院毕业、服完兵役的年轻医师,在他父母亲前往欧洲旅行时,替父亲看管家中的诊所,也代为行医。
这医师的父亲人缘不错,所以病人总是一个个上门,生意应接不暇。
当父亲外出回来以后,问他儿子:“我不在时,医院里有没有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
“都还好啦!一切都很顺利!”医师儿子随后得意地告诉父亲:“哦,对了!有一个比较特殊的是,我把你一个患者十年胃病的病患,一次就给他医好了!怎么样,我的医术不错吧?”
父亲一听,满脸不高兴地说:“你觉得自己的医术很棒,是不是?你以为你读七年医学院的学费是怎么来的?”
我们再来看一个事例。
一个修理钟表的学徒,和师父学修表已经有五年了,他天天修理好几个大大小小的钟表,修得又快、又好,技术很不错,可是,他师父就是不让他出师。
有一天,这学徒就向师父抱怨:“师父啊,比我晚来的师弟们,都一个个出师、到外面去开业了,而我已经跟您学了五年,怎么还不能出师呢?到底我还要学多久啊?”
师父看了看徒弟,叹了一口气说:“你还要继续学呀!等你学会修好顾客指定要修的地方,又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弄松其他小零件,你就可以出师、自己开业了!”
的确,当老板、当师父,都要有一套不为人知的招数和伎俩,否则怎么和别人竞争?怎么存活?
可是,为什么人会这么自私呢?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认为,“道德”可分为“自律性道德”和“他律性道德”。一个人只要不违反法律,“卖些稍微肮脏的蜜饯”、“故意不立刻医好病人”或“偷偷地弄松手表中的小零件”,都没人知道,也不会被处以重罚,所以,只要能赚钱就可以——这就是“他律性道德”,比较自我中心主义,并着重现实价值。
相反地,“自律性道德”就有比较高标准的自我要求,例如,对客户必须绝对诚实,不能惟利是图,一定要童叟无欺。
以前,北京有一家餐馆,以专门卖兔肉驰名,客人们都慕名而来,等着吃香喷喷的兔肉。
有一天,一桌客人叫了一大盘兔肉,大家都争相抢食、大快朵颐。可是其中一个对兔肉颇有研究的客人,吃了几口后,觉得这个兔肉的味道不太对劲,就把餐厅老板叫了过来,请教他:“请问,这是兔子肉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