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魔鬼藏于细节> 第7章 创新源于细节(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章 创新源于细节(2)(1 / 3)

他曾开过几年拖拉机,为它不能行驶在自己家乡又狭又小又高又陡的山地上深感遗憾。这时他心里忽然一动,能不能学一学屎壳郎推泥团,将拖拉机的犁放在耕作机机身动力的前面呢?

按照这一类比联想,他把从山上采摘来的茅花秆一节一节地切断后,分别制成“把手”、“机身”、“犁圈”等,几天辛勤忙碌,他终于制作出了一台用茅花秆和铁丝做成的耕作机模型。3个月后,姚岩松耗资数千元制作的耕作机开进了地里,但它却如一头暴躁的小驴,不听使唤。这使得姚岩松寝食难安。一天,在岷江河畔他被一台推土机吸引住,他看出推土机主要是靠机下的履带才具有特定性强、着地爬、动力好的特点。这个小事给他以极大的启发,耕作机是不是可以安上履带解决同样的问题?

一晃又是几个月过去了,姚岩松的第一台“覆带式耕作机”终于问世,但还是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又经过数百次的改进、实验,直到1992年2月,才成功地推出第十台“屎壳郎耕作机”,它以推动力代替牵引力,突破了耕作机传统的构造方式,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在国内属于首创。

姚岩松发明的“屎壳郎耕作机”,体积小重量轻(64公斤),一个人就可以背上山;它还可以在石梯上行进,能爬 45度的坡,两个小时耕的地就相当于一头牛一天的工作量,而它的价格大约相当于一头牛。由于它具有如此众多的优点,要求联合生产的厂家络绎不绝。

姚岩松由“屎壳郎”推土块,类比联想到将拖拉机的犁由车身后置改为车头前置,因为他想到了“推比拉的力量大”;他由推土机的履带又联想到给耕作机安装履带,是他又想到了履带具有“稳定性强、着地爬、动力好”的特点。这种着眼于事物间的相似,从而联想到事物间具有的特点也相似的思考方法,这就是类比联想。

人们对“牛黄”这个词可能不会陌生,在药品中经常会听到“牛黄上清”“牛黄解毒”“牛黄……”天然牛黄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它只能在屠宰场偶然得到。这种偶然得到的东西自然不会太多,当然供不应求。

许多医疗单位都曾设法寻求解决牛黄供应不足的途径,但皆失败,惟有广东海康县药品公司利用类比联想,紧紧地抓住细节不放,将这一医学难题成功的解决了。

广东海康县药品公司的职工在研究中发现,牛黄是由于牛的胆囊中混进了异物,然后在它的周围逐渐聚集许多分秘物而形成的一种胆结石。由此他们类比联想到河蚌育珠。人们看到的珍珠,也是将砂子放进河蚌里,河蚌分泌粘液将砂子层层包住而形成的。既然可以将砂子放进河蚌里“人工育珠”,那么为什么不用相似的方法,将异物放入牛的胆囊中而培育出“人工牛黄”呢?

他们找来一些伤残的菜牛进行实验。果然,一年以后,同天然牛黄完全一样的人工牛黄培育成功了。

类比联想关键是要找到两者的细微的相似之处,进而从中得到启发,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6.灵感来自细微处

灵感产生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但究其原因,大部分都是由一些细微的生活小节所引发的。

廖基程在工厂劳动时经常看到,由于大部分零件的精密度都非常高,为了防止零件生锈,工人们都必须戴手套进行操作,而且手套必须套得很紧,手指头才能灵活自如,这样一来,戴上脱下相当麻烦不说,手套还很容易弄坏。

为此,他常想,难道只能戴这样的手套吗?能不能改进一下?

有一天,他在帮妹妹制做纸的手工艺品时,手指上沾满了浆糊。浆糊快干的时候,变成了一层透明的薄膜,紧紧地裹在手指头上,他当时就想:“真像个指头套,要是厂里的橡皮手套也这样方便就好了!”

过了不久,有一天清早醒来,他躺在床上,眼睛呆呆地望着天花板,头脑里突然想到:可以设法制成浆糊一样的液体,手往这种液体里一放,一双又柔又软的手套便戴好了,不需要时,手往另一种液体里一浸,手套便消失了,这不比橡皮手套方便多了吗?

他将自己的这一大胆想法向公司做了汇报,公司领导非常重视,马上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把廖基程也从生产车间调到了这个组里。经过大家反复研究,终于发明了这种“液体手套”。

使用这种手套只需将手浸入一种化学药液中,手就被一层透明的薄膜罩住,像真的戴上了一双手套,而且非常柔软舒适,还有弹性。不需要时,把手放进水里一泡,手套便“冰消瓦解”了。

灵感的光临,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它的不期而至,我们不仅要有一种敏感和警觉,而且还要让潜思维尽量发挥作用,因势利导,使其形成水到渠成之势,不矫揉造作,于平平淡淡中等待它绽放出美丽多姿的倩影来。

由于德、意、日在世界范围内侵略的猖獗,1942年,美、苏、英、中等国开始着手建立反法西斯联盟,为了名正言顺,决定起草一份宣言。这份宣言叫什么名字呢?

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