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一号刑警> 第31章 长着络腮胡子的外国人(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章 长着络腮胡子的外国人(2)(1 / 4)

几天后,仓库保管提供了一条线索。说是他以前几次听到放糖的仓库里有响动,但查看后没发现什么。厂长亲自带人在仓库中埋伏,发现有一似猪似羊般大的动物在仓库里钻动,抓又抓不住。最后,请来两名持枪武警,决定将其击毙。

那动物出来后,武警端起冲锋枪一个点射,不知名的动物被打死。人们围上一看惊得目瞪口呆,竟是一特大老鼠。几个人抬到磅秤上一称,七十五市斤重。至此,仓库丢失两千斤糖的事件真相大白。副厂长、会计、保管冤情得到平反。

那年,王明芳看望战友时,大老鼠事件,刚刚过去半月。

王明芳讲完这件事情后,大家面面相觑,扼腕长叹,都说这只老鼠如果拍下照片或有录象,肯定是特大新闻。这么大的老鼠定能上《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当儿,张金兰的疑问似乎找到了答案,这可以和草原上老鼠吃人、老鼠成精的传说相互得到印证。

羊头自然是献给王明芳吃。张金兰大声嚷着,一碗青稞酒便灌进了王明芳的肚里。

那天,他们谈论到很晚,从老鼠又说到猎隼。

提到猎隼,王明芳更是滔滔不绝。他查过《永昌县志》,县志有过猎隼的记载。

乾隆四十六年,金昌北部草原、中川草原和川西、川北草原发生大面积鼠害,草原的荒漠化严重威胁着牧民们。当时的永昌县令李登瀛,急忙修书一封,历述草原遭受鼠害的情况。打发快马速报河西道台。道台大人阅后,连夜写好奏折上奏乾隆皇帝。携带奏折的信使星夜兼程,千辛万苦,历经数十天,终于到达北京,上呈朝廷。

乾隆批阅了奏折接见了来自河西走廊的信使,召集朝内大臣商议此事。大臣们面面相觑,拿不出好的主意。乾隆皇帝一筹莫展,遂降旨河西道台力除鼠害,保护草原。道台接旨后,命李登瀛千方百计灭鼠。

县令李登瀛犯愁了。在茫茫大草原上消灭鼠灾非人力所为。即召集四方乡绅,共商灭鼠大计。众乡绅回去后,广访民间灭鼠能人。

李登瀛日夜焦虑,为草原荒漠化担忧。一日,有乡绅来见,报称有一在外多年、现回故里的生意人,说是西域有类似鹰的动物,专吃草原老鼠。此鹰鸟凶猛异常能以恶治恶,一物降一物。李登瀛听罢大喜,即召那人相见,细问详情。遂备置马匹、骆驼和银两去西域寻求猎隼。那人带几人越戈壁、穿沙漠、翻雪山,风餐露宿,历尽磨难,终于到达西域,向当地官府买了几十只猎隼,并学会了饲养方法。根据猎隼繁衍生息的习性,李登瀛命人在草原上修造了若干鹰墩,树起高高的鹰杆,鹰杆上端制作了鹰斗,派专人每日往鹰斗里投放牛羊肉,以供猎隼休憩吃食。他还专门组织了看护猎隼的人马,并四处张贴告示,凡有捕杀猎隼者,一律处斩。

从此,猎隼便在这一带草原上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草原上的鼠害得到了遏制,有效地防止了草原的荒漠化。

猎隼是草原的守护神,是草原人心中的神鹰。

现在,人们还可以看到草原上矗立的鹰杆,直到现在,历经近二百年风雨沧桑,古老的鹰墩仍存。近几年,金昌市草原检测中心根据老祖宗保护猎隼的做法,重新修建了很多鹰墩,率先在全国搞起了以保护猎隼,用猎隼灭鼠来保护草原的二百万亩示范点,得到国家农业部的肯定,并在全国草原区加以推广,受到国内外草原专家的重视和赞誉,为猎隼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更有利的自然环境。

眼下,境外偷捕猎隼的不法分子已经进入草原,作为公安卫士能不义愤填膺?

四、吉普车急速驶进草原

吉普车一路飞奔,四十分钟后在县局大门口停下。王明芳按动喇叭,早已等候的永昌县公安局政保股股长王永新和女民警张金兰便从楼上跑下。 .

清晨五点多钟,他们赶到水泉子村。几位知情人说,三名外国人被老头的儿子张金锁送进草原了。于是,他们叫开了张金锁家的门,老头说,送外国人的张金锁还没回来。

情况证实了王有祥他们的判断。是回去调兵遣将还是进入草原把他们抓获?吉普车内,他们召开了简短的案情分析会。他们决定深入草原,若发现外国不法分子偷捕猎隼,就地抓获。

村干部和他们是老相识,看他们赶了一晚的路,拉着王有祥的手非让他们吃早饭再走。强烈的责任心,神圣的使命感,他们谢绝了乡亲们的美意。

吉普车又发动起来。刚走出不远,王永新拍拍脑袋:“糟糕,光着急赶路,怎么没带些干粮和水呢。”

这时,他们才想起,进入草原后,饭和水是万不可缺的。

他们从一户人家买了几个馍,灌了一塑料桶凉水。王明芳把十块钱塞到那个人手里。车子刚启动,那人又追上来:“公安同志,这钱不能收。”说着从王明芳打开的车窗里把钱塞进来后,就跑开了。

按这儿的淳朴民风,走路人饿了,到家里吃顿饭,谁家都能热情招待,临走,还送你几个馍馍。这世代相传的美德,沿袭至今。

王有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