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书摊,因为家里有事所以暂时歇业,我和那大侠便瞅准了这个机会,央求着接过了邻居叔叔的书摊。邻居叔叔的存货不少,货源自是不用愁了,我们就先从他那里\"扎货\",之后算好数量待卖出之后再还他本钱。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和那大侠背着满满两大包书走进了位于朝阳某地的一个市场,这是一个典型的农贸市场,卖菜的、卖烟酒糖茶的、卖旧货古董的,琳琅满目、热闹非凡。同时因为缺乏管理,显得有些嘈杂混乱。邻居叔叔的摊位是一个用木头塔成的小门脸,里面简简单单的有两个马扎,我和大侠把旧书按类别分别码到摊位上,坐着等生意上门。市场里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但我和那大侠的书摊却冷冷清清无人问津。
\"大侠,咱们是不是应该吆喝几句啊?\"我问。
那大侠一边埋头看书一边说:\"嗯......是应该吆喝,但咱们吆喝什么啊?\"
\"这倒也是......吆喝什么啊?\"我也犯了难。昨天进书的时候邻居的叔叔就告诉过我们,卖书的学问大了,不但进书时要会选书,而且买书时还得会推销。推销我们实在不会,要让我们像旁边卖菜的外地老乡那样扯着脖子大喊,还真是没那魄力。这时我却发觉我们在选书的首道环节上出了大问题:我平时看书不多,所以选书的重任自然都落在了那大侠身上,而那老先生选的书基本都是诸如\"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之类的武侠小说,纵观我们书摊上摆的这些书,作者分别是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卧龙生、黄易、倪匡等人,书是进了不少,但类别却惊人的相似。正所谓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闹了半天我们摆的这是武侠小说专摊。
\"哎,我说大侠,别光看书啊,咱们得想想怎么把书卖出去啊。\"我拿过那大侠手中的《萍踪侠影录》说,\"怎么又看起梁羽生的了?\"
\"你懂什么?\"那大侠夺过书说,\"金庸、梁羽生的书各有不同,但同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鼻祖,从故事叙述上说......\"
\"行了行了,领导。\"我打断了那大侠的话:\"这些您留着哪天再给我讲行不行?今天咱们到这儿是来卖书的,不是来看书的,都快一上午了一本还没出手呢,你说怎么办?\"
那大侠看了看表,叹了口气说:\"不是卖不出去,而是时候未到,再等会儿再等会儿......\"大侠说着又开始埋头看书。这倒好,那大侠借着买书的机会大饱了武侠瘾,而看摊的重任却只能由我一人承担了。
这时终于走过来一个顾客,那人翻了翻我们书摊上的书,又低头看了看那大侠手中的《萍踪侠影录》,问道:\"哎,这本书不错,张丹枫云蕾,国仇家恨终可断,终于一笑解千仇啊......\"
那大侠一听来者不凡,便饶有兴致地与他攀谈起来。然后我便长了不少知识,比如梁羽生先生的原名叫陈文统,梁羽生的第一部小说叫《龙虎斗京华》,张丹枫是天山派的真正创始人等等等等。总之我都似懂非懂。最后那人一拍大腿:\"就要这本了,多少钱?\"
我一看生意来了,就赶忙招呼:\"原价15块钱,现价10块钱。\"其实这本书进价才7块,但我想那大侠已经忽悠了这么半天,10块钱的价格也不贵了。
不料那大侠却拦住了我。
\"对不起,这本书不卖。\"那大侠出人意料地说。
\"不卖?你没事吧。\"我皱着眉头说,\"别听他的,10块,书给您。\"说着我把书夺了过来。
那人刚掏出钱,书却又被大侠抢了回来:\"说不卖就不卖,我刚看到张丹枫与毕凌虚下棋那一段,还没分出胜负呢,要不您看这样,您明天再来买,我肯定卖您。\"
那大侠就这样送走了我们的第一个顾客,我看着不禁感叹:\"爱书人卖书,哪里还是卖书,简直是卖自己的孩子啊。\"
转眼间已日上三竿,天气开始热了起来,我和那大侠腹中饥饿,便收拾起书摊,找了一个面馆慰劳起肚子来,那大侠还是边看书边吃拉面,我却愤愤地吃不下去。
\"我说大侠啊,咱们忙活了一上午一本书都没卖出去,中午吃饭还得花钱,照这样下去,咱们这勤工俭学估计是只能勤工,俭不了学了。\"
\"没事,今天中午算我的。哎,生意嘛,早晚会开张的。\"那大侠不以为然。
\"是早晚得开张,等开张的时候都开学了,我还等着赚了钱买个新吉它呢。\"
\"别着急,万事皆有因果,棋在棋外。\"那大侠喃喃自语不知在说什么。我无奈地喝了一大口汤,感觉曾认为唾手可得的吉它从此遥遥无期了。
下午的生意依然惨淡,我试着吆喝了几声也不奏效,索性也学着那大侠的样子拿起了一本武侠小说开始研读,看的刚好是金庸先生的名作《天龙八部》。一时间书摊变成了读书角,学习气氛浓郁,我和那大侠在喧哗嘈杂的市场上专心致志地看起了书。正当我看到大侠乔峰在杏子林中临危不乱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