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都市言情>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249章 五胡乱华,罪在此制!刘备:孤谋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9章 五胡乱华,罪在此制!刘备:孤谋万(2 / 3)

“你既称群此制,革除了察举之制的弊端,乃选官任贤的良法,怎又说群此制竟能令大汉亡国灭种?”

“萧军师,群实不明白你到底是何意?”

陈群眉头皱起,当即不满的质问道。

刘备亦是一脸惊奇,忙问道:

“伯温,你此言何意?”

萧和却神色平静,不紧不慢道:

“人才所能称之为人才,首先要识字断文,博览群书,通晓古今。”

“寻常百姓多目不识丁,这人才自然只能出于豪强士家之中。”

“楚公若推行陈长文这九品中正制,短时间之内,确实可从豪强士家中,发掘出众多贤能之才,为楚公所用。”

“可依臣之见,这九品中正制之中,却埋有两个致命的隐患,一为定品,二为中正官。”

“此制中,人才皆由中正官举荐,那这中正官必得对本郡本州中人物熟知,自然只能由本地之中,所谓德高望重者担当。”

“那这个中正官,多半只能出自于本地士家豪姓,也就是说,这选官之权,自此将由本州郡中豪姓把持。”

“这其中危害,自不用臣多说,想来楚公也明白。”

听到这里,刘备眉头微微凝起,若有所思。

萧和呷了口汤茶,则继续说道:

“咱们回过头来,再说定品。”

“陈侍中此制,将人才划为九品,这个品则包括家世,才能,以及德行。”

“乍一看,似乎是考虑周全,很是公正。”

“可楚公仔细品一品,这两者评判起来,并无一个统一衡量尺度,全凭中正官一己喜好。”

“也许某些中正官偏好赋庸风雅,那么他举荐上来的所谓人才,可能皆是只会吟诗作赋的坐谈客,却并无实干能力。”

“才能是如此,所谓德行亦是如此。”

“唯有家世,却是界限分明,你是士族便是士族,你是豪强便是豪强,你是寒门便是寒门,等级森严,一目了然。”

“且这中正官同样出身于士家豪姓,生平相交,亲朋好友,皆为士家豪姓,所谓人性本私,他在举荐贤才时,自然而然会偏重于家世出身,而忽略了才能德行。”

“那么久而久之,家世势必会成了选官的唯一标准,谁家世显赫,谁出身好,谁的官就大。”

“长此以往,用不了多久,从朝廷到州郡的要害官职,便皆会为士家豪姓所垄断,出现上品无寒士,下门无士族的局面。”

“且这些官员能力良莠不齐,势必会充斥着大批空有家世,却庸碌无能之徒。”

“士族豪姓把持做官的权力,却将寒门庶族晋升之途封堵,这些人势必会对楚公,对国家心怀怨言,人人思乱思变。”

“而从朝官到州郡地方官,皆为士族豪门所把持,这些人又彼此联姻,同气连枝,久而久之势必会演化出权倾朝野的门阀。”

“到那时,就不是君王治天下,而是君王与门阀士家,共治天下。”

“甚至君王之权,还会为门阀士族架空,成为有名无实的虚君!”

“试想一下,君权旁落,门阀士族把持朝廷州君大权,各级官吏充斥着庸碌无能之徒,寒门庶族又皆对国家怨声载道,人心思乱…”

“到了如此地步,国家焉能不亡?”

萧和字字如雷,轰响在大堂中,将这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尽数揭穿。

刘备幡然省悟,连打了几个寒战,背后已是浸出一层冷汗。

陈群则眉头紧锁,惊讶的目光冷眼看着萧和。

显然,萧和指出的这些弊端,他本就心知肚明,却故意没有向刘备和盘托出。

令他吃惊的是,这些隐藏极深的隐患弊端,竟然为萧和眼看穿。

身为一个穿越者,萧和怎么可能看不穿这九品中正制的危害呢。

当年曹丕谋求称帝,为获得士家豪族的支持,选择推行了陈群所创的这九品中正制,向士家让渡了部分君权。

结果就是促成士家豪族坐大,最终酿出了司马氏篡魏的恶果。

当然了,司马氏也知这九品中正制的隐患,自己凭借士族豪姓们的支持篡魏成功后,便大封诸王来制衡士族。

结果又酿出了八王之乱这个更毒的恶果,致使华夏再次陷入内乱,给了盘踞于边地的诸胡趁势南下,渔翁得利的机会。

最终,五胡乱华,神州陆沉,华夏陷入了三百年最黑暗的岁月。

这便是萧和所说,亡国灭种之中的灭种。

当然了,五胡乱华就扯的就有点远了,没必要现在就拿出来提醒老刘。

不过光这一个亡国之患,就足够令刘备为之胆寒的了。

“伯温言之有理,言之有理呀。”

“这九品中正制虽好,却太过短视,既有如此致命的隐患,孤焉能用之!”

刘备重重点头,目光看向陈群:

“长文,军师所言之弊端,你也都听到了,你所献此制,孤恐怕无法采纳。”

陈群却不甘心,拱手道:

“楚公,群以为,萧军师所言那些弊端,太过危言耸听,着实是有些夸大其词了。”

“士家豪强之中,固然有徒有虚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