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下田(2 / 2)

才总角,人还没有锄头高,只能跟在背后帮忙拔杂草、捡稻穗子。同在田里的百姓还偷偷指着我俩笑,说不知哪来的傻子,花钱吃苦来了。”

宋云谣默然听着,眼前好像也浮现起一老一少在田间地头劳作的模样,不由动容。

气氛有些低落,她主动开口打破沉默。

“难怪当初你生火那么利落。“她背手走在老黄牛身边,偏头看他,微微笑道,“换一个少爷过来,只怕呛个满鼻子灰也笼不起火来。”沈不器一怔,看见她的神情,也忍不住笑了。“我竞不知宋姑娘还是个促狭的。”

她心道:你不知道的可多了去了。

思忖片刻,宋云谣还是忍不住道:“你遇到了位好老师。”她没将自己的羡慕说出口,沈不器却意外听懂了,不由得望向她。宋云谣微微仰着脸,夜风吹乱了她鬓间碎发。“我也曾有过一位老师,她自然也是个好老师。教我书文、教我字画,教我仁义礼智信的道理。”

那时她刚离开翠莺阁,表面看着是个饱读诗书、精通琴棋的大家闺秀,可腹中那点墨水不过是为了卖出好价钱的添头,是陈茂良多年来量身裁定的要求。那些佶屈螯牙的字句,她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可即便如此她还是喜欢,一头扎进书里,没少被苏妈妈指着鼻子骂:多去学学勾引男人的招!直到庄凝对她说,读书是为求理,求理是为明智,明智是为知耻。那是她浑浑噩噩读了十几年书,第一次被人点醒:读书不是为了讨好男人,不是为了卖个好价。

“……可即便如此,我们也只能龟缩在后宅那一方小院儿里,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她轻轻笑了下,自嘲一般,“学再多东西,最后也只能落脚在让自己想开些、看开些,活得豁达些。”

说罢,她仿佛自知失言,神情有一刻慌乱,而后寻了个借口,匆匆跑到田埂边。

沈不器站在原地,心中震动。

她并没有把话说尽,可他隐隐有感,她羡慕的并非什么老师,而是这世道允许他施展抱负、学以致用。

这样的念头叫旁人听去,只怕要说句离经叛道。他还记得妹妹若仪四、五岁时,也曾说过类似的话。那时他二哥考中进士,家中设宴庆贺,客人说了些吉利话,若仪听去了,也嚷着要读书科考,为政一方。

原本只是童言无忌,却被一位德高望重的族老听了去。那人当即严词教训,说了一通三从四德、伦理纲常尤嫌不够,还敲打母亲,叫她尽早给若仪学《女诫》。

那之后,不知是孩子心性易变,还是吃了教训,若仪当真再没提过此事。可今日,他又一次听到了。

即便只是弦外之音。

震惊之余,他又有些说不清的违和感。

宋姑娘这番想法从何而来?她从前家世究竞如何?能聘请老师的人家,多少有些家底,又怎会一夕之间沦落至此?

这念头一闪而过,只见不远处,宋云谣拖着一个踏犁,下自顾自犁起地来。踏犁虽说灵活轻便,适合山地梯田,可毕竟是人力,比不得牛力。见她无论如何都不肯休息,他有些头疼,连忙上前抢过踏犁,又换她过去。不多时,砚山也来了。三人便也不再多话,各占一角,埋头苦干起来。好在眼下只需翻田,三人合力,赶在月上中天之时,终于将水田犁完。暮色四合,天边最后一线金光早已沉入群山,夜空一片深蓝,一轮弯月斜挂枝头。

正是倦鸟归巢时,除却山下遥遥传来的撞钟声,这方水田里,一时只闻蝉鸣声。

宋云谣撑着力气,精疲力尽地爬到田埂上坐好,一转头,就看见自己那双草鞋旁边,俨然放着双织锦如意云头履,瞧着干干净净,不染纤尘。“喝水。”

眼前被人递了碗水,宋云谣转头望去,只见沈不器赤脚蹲在一旁,正仰头往嘴里灌水。

水珠顺着唇角落到脖颈深处,他那一身价值不菲的衣裳早已被泥污溅得不成样子,胡乱地揉在身上,哪里还有世家公子的模样。她接过碗,又看了眼那双鞋,后知后觉有些歉疚。刚想开口,只见他放下碗,长长舒了口气,在她身边坐下。

沈不器撑头笑着看她,月光照得他双瞳明亮。顺手摘了她肩上的草叶,他问,“累不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