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汉末太平道> 第四章 冀州的世家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章 冀州的世家们(1 / 3)

最新网址:wap.xshuquge.net 第四章 冀州的世家们 (第1/3页)

“黄天庇佑!过了界桥,甘陵国中的大族,自然首推冀州郡望,东武城县的清河崔氏!”

“一县之内,很少有第二个县望,更不用说郡望了。整个东武城县,沿着清河两岸,崔氏的庄园田地随处可见。弟子粗略估计,怕是有好几万亩,还多是上好的麦田!而清河周围的疫灾,也最为严重。路上的伏尸数以百计,近河的村落不见人烟,百姓病死流亡者难以计数!…”

“清河崔氏并未赈济,只是封了道路自守,不许疫民靠近,否则便会杀人…哎!等这一场大疫过后,人烟阜盛的清河两岸,怕是尽化做百姓的坟丘。而沿岸数百里的水浇沃田,必然都会归入崔氏的名下!…”

说起清河沿岸的惨状,马元义面露不忍,唏嘘长叹。大量患疫的尸体入水,河流就成为了疫病传播最便捷的温床。世家大族的庄园,有独立的水井还好。小户百姓的日常用水,却都离不开靠近的河流,也就免不了取用疫水。

而清河两岸阡陌纵横,又早已开发完毕,可谓是天下最膏腴的地界。周围能樵采的林子都是有主的,乡民们既没有烧开水喝的习惯,也很难得到足够的柴火。如此一来,瘟疫随着疫水,沿河飞快传播。整村整户皆死,惨不可言…

“清河崔氏是郡望高门,本不屑见我。但听说我带了能治疫病的‘符药’,便派了个年轻的小辈出来。他恐怕只有二十岁,叫崔琰崔季珪,待人颇为倨傲…”

“这崔琰不仅拿了符药,还向我索要药方,必须拿到药方才给粮食,我也只能点头应了。但好在,清河崔氏确实不愧为郡望,哪怕连年大疫,手中的存粮也依然极多。这一纸贤师写下的药方,直接从崔氏手里,换来了600斛粮食。其中以晒干的麦子为主,还有小半是耐储的粟米、黍米,全是陈粮,也不知存了几年…”

听到这,张承负抬起头,眼中有寒光闪过。冀州九郡,灾饿而死的百姓数以万计,倒伏以路,求一口吃的而不得。而清河崔氏这样的世家大族,一年年的陈粮存了几年,随便出手就是600斛,够四千灾民吃上半月。若是能打破清河崔氏的庄园,尽取庄中的存粮,又能多活下多少万人来?…

当然,这样可怕的念头,仅仅存在张承负的脑海里。在这世家豪强的大汉天下,只有他心中燃着赤火,对世家毫无敬畏。也只有他,敢这么去想,敢与天下的世家为敌!若是把这想法说出来,哪怕在此时的太平道中,那也是惊世骇俗,难以接受的。

“甘陵国中,除清河崔氏外,另一家世家大族,便是前汉郡望,本朝县望,清河张氏。张氏的主支在南边的甘陵县,听闻闭门躲疫,谁也不见,拜访不得。弟子就带着门徒们,沿着清河继续北上,从广川县入安平国…”

“老师您曾在广川布道施符,救治过好些富户商人。听闻弟子募粮,这些受过老师恩惠的富户商人,也纷纷解囊相助…虽然每户给的粮食不多,但合起来,也有200多斛,主要是粟米和菽豆…”

“广川布道…嗯,那大概是四年前的事了。当年也是元义与唐周与我一起,从广川县继续北上,入了河间国,恰好遇到道奴…”

说到这,大贤良师张角脸上露出些笑容,对粗壮的七弟子高道奴点了点头。魁梧的高道奴连忙还礼,就像守礼的“熊”。而张承负若有所思,咀嚼着马元义话中的细节。

“清河崔氏出的是麦、粟和黍,广川富户们出的是粟和菽。粟是小米,黍是黄米,菽则是豆子。这其中,自然是麦子产量最高,但也最难种。一亩麦田需要的用水,恐怕是小米的两倍以上,产量则是一倍半多…”

“清河崔氏能大量种麦,肯定是占了清河一带,绝大部分的水源。而今年出现干旱、水源紧缺,崔氏要种高产的麦子,必然要和百姓大量争水。周围的小民们,恐怕连种粟田的水都没有!…”

“粟田在整个北方最为常见。春种秋收,对水要求低,对肥力要求也不高。贫户百姓,要么种粟,要么种菽,也就是各种豆子,尤其是黄豆。常见的,是三年种两次小米一次豆子,两者轮种,来回复田间肥力。”

“至于黍米,产量比粟米少,水肥要求却略高,种起来并不划算,百姓也种的不多。黍米唯一的好处,就是粘度大,能用来酿酒和做年糕,祭祀先祖。冀州连年灾荒,百姓饿死无数,也只有世家大族,才会用粮食来酿酒!…”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天下的民脂民膏,都来自农田,来自水与肥土。而无论是田地还是水源,州郡的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最新网址:wap.xshuquge.net

最新网址:wap.xshuquge.net 第四章 冀州的世家们 (第2/3页)

家大族,都永远掌握着绝对的分配权,并且不断扩大着他们的份额。这才是世道崩坏、百姓难活的根源!

天灾与人祸总是并存,若是小民们不起来反抗,那就只有坐地等死。而要把小民们凝聚到一起,除了宗教信仰,除了太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