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大家坚韧不拔的努力。
这个镜头被央视记者捕捉,与闭幕式成功举办一起,刊登在了第二天各大官媒的头版头条。
还有相当多的外媒们,被这一次东方大国的盛会所折服,转载了照片。
《纽约时报》:北平震撼收官,路宽导演如何重新定义奥运盛典
bbc news:完美谢幕,导演团队的拥抱见证中国奥运胜利
《卫报》:从焰火到热泪,路宽团队缔造真正非凡的奥运
路透社:文化制胜,路宽视野下的中国软实力胜利
《华盛顿邮报》:新北平共识,奥运盛典成为地缘政治宣言
国内媒体更是赞誉有加,从官媒到网络媒体无不送上溢美之词,即便是楠方集团也半推半就地给出肯定答案。
它们再想顾左右而言他,也不可能罔顾基本事实,那是对自己公信力的损害,更何况朱大珂事件已经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中国人讲盖棺定论,也讲赏罚分明。
随着奥运圣火的熄灭,中央、政务院迅速启动表彰活动,以最高规格肯定这场国家形象工程的缔造者们。
在8月25号一早的新华社通稿——《关于表彰北平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中:
路宽作为“突出贡献个人”位列导演组首位,其颁奖词特别强调“创造性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的有机融合”。
紧接着央视《感动中国》栏目组官博宣布,学者易中天提名“北平奥运会导演组”作为2008年感动中国集体,获得了大众的一致认可。
铺天盖地的荣誉袭来,一浪接着一浪,对路宽等奥运工作人员的成就做出肯定。
25号中午,来自美国的一则消息传出,真正惊诧了国人。
《时代周刊》拟邀请路宽作为美国主版的封面人物,于近期邀约采访。
这则消息获得了问界官方的转发点赞,证实确有其事。
新闻越短,事情越大。
上《时代周刊》封面本不是什么大事,国内最早的娱乐圈人士是1996年的巩俐,尔后的王非、周杰仑等人都得以登封。
有不知情的网友在微博、天涯等地发帖询问:
不就是上个《时代》封面吗,至于这么郑重其事吗?
问界官博上一条转发的消息还是被选做《电影促进法》的咨询委员会主任。
一直到老胡第一时间的科普,才叫围观群众们这才恍然大悟!
封面和封面的含金量,差距太大。
《时代周刊》共有四个版本:
南太平洋版,主要覆盖澳洲和新西兰和太平洋群岛;
亚洲版在香江出版,聚焦亚太事务,封面人物以亚洲政商领袖为主,如李黄瓜等人。
国内之前的一众明星们,如果有营销自己上过《时代周刊》的,都是在亚洲版登封,连刚出道不久的春哥都能亮相,含金量可想而知。
欧洲版在伦敦出版,覆盖欧洲、中东、非洲及拉美事件,内容侧重国际政治与经济。
余下就是最重要的美国主版,也是本次《时代周刊》向路宽邀约的版面。
网络上的科普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家最好奇的就是之前还有哪些中国名人上过《时代周刊》的主版封面?
1924到1949年的吴佩孚,常凯申夫妻。
1949到1978年的老人家和几位亲密战友,改开后的设计师。
可以说,路宽是近现代以来,唯一一位以非政治家身份登上主刊的中国人!
历史第一人!
这是什么概念?
就算放眼全世界,以非政治家身份登上主刊的也就那么寥寥几人——
1946年的爱因斯坦,1984年的迈克尔杰克逊,2005年的乔布斯等等。
用胡锡近一贯充满民族主义的话来讲:
路宽以导演和艺术家的身份登上主刊,标志着中国非政治领域的成就,首次获得西方主流媒体的最高规格认可。
这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改开后文化自信的具象化体现,我们终于从“被定义”走向“主动定义”。
西方主流社会长期垄断文化评价体系,而路宽的入选打破了这一惯性。
《时代》的选择,实则是西方对东方文化叙事权的被动让渡,世界再也不能忽视已经缓缓睁眼的东方雄狮。
最后,胡锡近着重强调:
路宽的时代,恰逢中国的时代,当个体才华与国家崛起同频共振,世界便不得不倾听我们的声音。
。。。
在路宽口中2008年最重要的两件事情,已三去其二。
结束的奥运会让他的艺术声望以及国际公民的标签都更加清晰了一些。
25号当天,当外界的赞誉和吹捧依旧洋洋洒洒时——
这位即将走进“婚姻坟墓”的艺术家,先于领证前,要陪未婚妻度过单身生涯的最后一个生日。
刘伊妃,21岁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