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都市言情>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第33章 有些人,总是与众不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3章 有些人,总是与众不同(1 / 2)

第33章 有些人,总是与众不同

“咕嘟,咕嘟……”

实验室里弥漫着茶香,铁券静静的躺在茶液的底部,时不时的冒个汽泡。

这是让茶叶单宁与锈层生成反应,静态浸泡二十四小时,捞出晒干后再利用超声波频振除锈。

需要反复五到六次,时长一个星期以上。

但林思成在短信里说,这样洗不净,还需要电除液、螯合剂处理,才能将浮锈和有害锈洗掉。

之后还需要脱盐,除氯、缓蚀、封护等等流程。

还列举了详细步骤,用短信给他发了过来。但说实话,王齐志看的并不是很懂。

也不止是他,除了社科院、北工大材料系、国家文物局、国博、bj文物局等几个有数的单位,全国懂的人没几个。

包括这几个单位也是从去年开始,“铁质文物保护计划”被国家列为“十一五重点社科研究项目”之后,才着手研究。

在此之前,国内铁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基本等于空白。原因很简单:国家没钱,只能先重后轻,先急后缓。

也是因此,林思成提到的那几篇论文,才会集中在2006年。

同样是因此,王齐志才觉得奇怪:等于除了期刊论文,林思成再没有任何能接触到这类信息的渠道和途径。

但要说就凭几篇论文,林思成就能看懂具体的技术内容、然后吃透,甚至把具体的实验细节、精准数据倒推出来,那是扯寄巴蛋。

别说林思成,爱因斯坦都不行。

可是问题又来了:他给国家文物局的朋友打了电话,朋友竟然说,林思成发给他的,就是标准的铁器文物修复流程。

包括林思成刚刚配的那瓶酸液:如果王齐志检测无误,那就是标准的“铁器快速除锈溶液”。

是有危害不假,但完全可控。

更关键在于:专利才刚申请下来,研发单位北化工还没有开始量产,林思成是如何知道具体的配比数据的?

越想越奇怪,王齐志感觉这学生满身都是问号。

键盘响了几声,王齐志回过神。

冯琳盯着电脑屏幕,嘴唇紧咬,双眼圆突,恨不得挤出来一样。

仔细再看:《考古学报》,2006年第8期:紫外线成像:表层穿透结合成像技术在铁器锈层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研究内容没问题,期刊也没问题,主办单位更没问题。

有问题是林思成:谁看期刊,会把年月日也记那么清楚?

这么一想,那小子更怪了。

他点了点桌子:“小冯,下班吧!”

“啊?哦哦好的……”

冯琳回过神来,握着鼠标,不停的点着叉。王齐志才发现,她打开的不止这一篇,而是好多篇,全是林思成之前提到过的期刊和论文。

看来是受刺激了?

很正常。

我还是教授呢,不照样也被惊的一愣一愣?

正这样想,冯琳抬起头,神情中带着羞愧,眼神中透着惊疑,乃至迷茫:“王教授,这些论文……我都看不懂!”

王齐志嗫动着嘴唇,不知道怎么安慰。

隔行如隔山,你看不懂才正常。

包括刚刚林思成发给他的流程,并封存的那份药水,他不也没看懂?

王齐志叹了口气:“术业有专攻,你和他的研究方向不一样。”

是这样的吗?

冯琳咬了咬嘴唇:“可是王教授,林思成他才大四?而且……而且……他之前还挂那么多科?”

王齐志无言以对:对啊,林思成才大四,从何而来的“研究”?

而且还是个学渣?

他倒是听过传言:林思成不想读西大,因此和林教授闹别扭,故意摆烂,门门都挂科。

但私底下比谁都好学,比谁都学得快。

但再是学得快,也不可能门门都学得快吧?

更不可能优秀到门门都往别人的脸上秀的程度?

鉴赏、捡漏还可以说是家学渊源,那研究呢?

不进实验室,靠纸上谈兵,想都别想。

想了想,王齐志说了一句格外有逼格的话:“有的人,总是与众不同!”

稍一顿,他又笑了笑:“别纠结了,下班吧!”

冯琳深深的叹了口气:“好的王教授!”

生活要继续,工作更要继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确实没必要耿耿于怀。

冯琳关了电脑,又关了灯。

出了实验室,又锁好门,她突然想了起来:“王教授,既然实验室要招实习生,能不能把林思成招进来?”

王齐志怔了一下:咦,自己怎么没想到?

实习生当然不可能,他愿意招,林思成愿不愿意来?

一出手就是几十万几十万的赚,除非他脑子被驴踢了,才愿意一天十二小时当牛马,一个月工资不上千。

但可以让他读研究生,现在他是大四第一学期,时间不正正好?

稍琢磨了一下,王齐正又摇头。

前两天,他还听人说,教《科学考古》的刘教授,研究陶瓷修复的商教授都想让林思成考他们的研究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