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可以良性循环嘛
解决麻烦有时候不一定要解决麻烦,只要远离麻烦或暂时冻结麻烦就行。
有能力了再予以一揽子解决。
两位老领导不过是怕三个学生看出赵安这个副考官身份有问题,那就让三个学生远离赵大人便是。
这一远离可把赵大人的便宜占的不轻。
因为赵大人给他们办的是岁贡生,按规定府学每年只能选一人,州学三年选二人,大县二年选一人,小县三年选一人。
也就是成绩特别优秀的学子才能被举为岁贡生,含金量与举人相当,故而又与举人合称“举贡”。
岁贡生入监学习个两三年就能到吏部报到,有的甚至都不必入监学习,报个名办个入校手续就能等吏部选官了。
吏部选官是按照年份先后顺序进行的,岁贡生的主要分配去向就是各省的教官体系,也就是跟赵安一样在教育体系发展,运气好外加有背景的也有直接被授予正七品知县的。
这什么概念?
相当于三个中学生被赵大人这么一搞,两三年后就能跟他们的校长平起平坐,甚至还能和县长称兄道弟。
搁一般人他敢想?
真要按步就班的考府试、考院试,再考乡试、会试.
指不定就卡在哪了。
毕竟科举录取率太低,竞争也实在太过残酷,多少神童都过不了院试那一关。
因此那三位甘泉县学子可不就得感谢赵教授他祖宗十八代么。
只是按规定府里只能选一个,县里也只能选一个,还有一个怎么办?
这就要感谢八十岁的老太爷了,因为老太爷大寿不仅开了恩科会试,还给全国各地的官学赏了不少恩贡名额。
扬州府正好有一个恩贡生的名额。
感觉就跟老太爷知道赵有禄有困难,特意开天恩照拂似的。
也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举贡这办法可行!”
宋教谕是三人中教育这方面的专家,第一个举双手赞成赵教授慷朝廷之慨成全他人的好主意。
作为县学主管,老宋也是希望自己带出来的学生能有好前程的。
本质上,教谕就是老师。
世上哪有老师不盼着学生好的。
再者三个岁贡名额全出在甘泉县,说明什么?
说明甘泉县今年的教化质量全府第一,实实在在的一笔政绩啊!
真就是面子、里子全都有。
丁县尊思虑片刻,觉得也没比这法子更好的解决方案了,就是不知道那三位学生是否同意去京师国子监就读。
好处虽然显而易见,可万一那三位学生有雄心壮志,想着乡试、会试一鸣惊人呢。
同考中进士相比,举贡出身又不值一提了。
一个是眼前小利,一个是长远大利,是人都要权衡再三的。
“无妨,三人家境一般,真要有继续举业的想法,那下官便将举贡好处与他家中父母说明白即可,升斗小民知道什么。”
宋教谕不认为这是个问题,表示三个学生真要有想法,那他这个教谕大人就亲自上门做他们爹娘的思想工作。
赵安瞧着没说话,却知道宋教谕不是吹牛皮。
搁他前世要是县教育局长上门跟学生家长说,因为你家娃特别优秀所以县里替你家娃争取了个免试就读且毕业就能选调的好机会,哪怕这学生有望考上清北,只怕那学生家长也是当场答应并激动的放上三天鞭炮。
手续的事赵安这边操办,县学只需配合就行,需要什么材料盖什么章的丁县尊这里一路绿灯就好。
三言两语就决定了三个学生的人生,纵是这事是三个学生占了自己大便宜,也让赵安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一种被人拿捏操控却浑然不知的可怕感。
丁县尊的脸色又好看了许多,望着主动提茶壶给他们倒茶的赵安,带点小脾气的微哼一声:“赵安,你知不知道为你的事本县操碎了多少心!”
“是啊,赵大人,自打你调到府里,下官也是多少晚辗转难眠啊,大白天的也老是眼皮跳。”
宋教谕说的是实话,为赵安这事他真是好多天没睡个好觉了,有时在办公室坐着都没来由的心中一紧。
赵安这边没接话只是专注倒茶,完了将茶壶放回炭炉,转身看了看两位老领导说道:“其实吧,二位完全可以不为我操心的,因为真没那必要。”
“你这是什么话,难道你不知道我们现在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你要出了事我和宋大人能好过得了!”
县尊大人又生气了,不怪县尊不来火,赵安说的那叫啥话!
典型的忘恩负义白眼狼,只顾自个不管他人死活的德性。
宋教谕也是微微摇头,觉得赵安这般与他们说话太没良心,搞的好像皇帝不急太监急似的。
没意思了。
“二位,我不是这个意思。”
见二人误会自己,赵安不得不予以解释,“我的意思是说二位如果真不想为我的事再担惊受怕,夜里愁的睡不着觉什么的不若二位把贪污来的钱财都拿给我去买官,这样我当了大官你们不就不用怕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