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决策
明王陈啸官原本是大梁山溪当地的厢军,他这个军籍可不是自己愿意当的。大梁的厢军采取闲时务农,战时作战的方略,一日成为厢军,便世世代代就是军籍,父传子,由不得他不当。梁太祖登基时指定这个国策,一是为了军士,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世世代代都有耕种之地,有保障,另一层则是为了减轻财政负担,让军队自己养军队。这个政策初始效果的确很好,军士有饷银,有耕地,是一种高薪的铁饭碗职业。解决了军士的后顾之忧,让大梁的军士在作战时格外卖力,提高了大梁军队的忠诚度和战斗力。
可再好的政策都抵不过人性。随着大梁承平日久,军队里的贪腐也就渐渐滋生,到了先帝时期,军队贪腐已经到了无比黑暗的地步,而现在,地方上的厢军更是成了一个笑话。发放到地方厢军上的饷银首先就会被各级官员层层下手,到了军队内部,各级上官也会盘剥,就这么一层层盘剥下来,大梁地方上的厢军已经连续好多年没有见过饷银了。若是这样,还有地,厢军的士兵也不至于活不下去。可是贪婪总是止不住的,人的贪欲只会无限上升。军士名下的土地也会被各级上官以各种各样的名义强占。非但如此,这些上官还会强迫底层士兵帮着他们劳作种地。而因为厢军是世袭制,这些厢军连挣脱军队另找活路都不行,一旦脱离军队,就是逃兵。大梁对于逃兵的惩罚相当严厉。种种压迫之下,大梁的厢军和他们的家人无法苟活,于是厢军中不断有人起义动乱,劫掠当地百姓。大梁的军队,在老百姓眼中,比当地的匪寇还要可怕陈啸官曾经就是这样一位被逼到走投无路的厢军。在自家孩子生病无钱医治,婆娘抱着孩子让他想办法,他去找上官要拖欠的饷银,却被上官下令仗着四十的请情况下,走投无路的陈啸官一怒之下爆了。他为人疏阔有义气,手底下十多人都信服他,大家都被压迫到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随着他暴乱了。他们斩杀了当地日日压迫他们的厢军首领,打着为老百姓伸张正义,不纳粮不交税的旗号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创业。现在看来,创业颇有成效。口号一喊出,就有无数人响应他,那时的陈啸官当真觉得自己是天命之子,一声令下,众人无不随从。很快他的起义军就在山溪省宛如烈火之势,席卷了整个山溪。就在他想进一步扩张,打算拿下北边的产粮大省邺西时,朝廷派李斑元来平叛了。过去的两年,李诞元追着他打,要不是他与何南省的黄秋义知道唇亡齿寒,互为依仗,早就被李斑元活捉了。
李斑元追着他和黄秋义穷追猛打,本以为这次要栽,谁知老天有眼,北边的建奴又打到了京师。他连忙向朝廷上表降书,表示愿意投降。朝廷急于让李现元回去镇守京城,答应了他的投降,并勒令李斑元接受招降,即刻回京。如此,陈啸官和黄秋义绝处逢生。
不过接受朝廷的招降就要打散他手底下的军队,陈啸官和黄秋义都明白,这样的条件是均不能答应的,否则等着他们的就只有朝廷的秋后算账。于是等李斑元一走,这两人便又降而复叛。
不过他和黄秋义都被陈啸官打怕了,生怕李斑元卷土重来。于是想要拼命的扩充实力。
现在困扰他们的是,手里有人,却无钱无粮,山溪和何南两地已经被他们曜曜的差不多了,抢无可抢。总要给那些人留一口气,不然真把两地的百姓压杯光了,他们的军队也只有等死一条路。
适逢其会,陈啸官听手底下人说一省之隔的悦江府富起来了。听说悦江府现在有数不清的粮食和钱财。
陈啸官一开始听到的时候,自然是不信的。悦江府是什么地方,说是十万大山毫不夸张,在外界的印象里,那里的人都是住在山上还未开花的野人。陈啸官从未去过悦江府,可对悦江府的印象就是如此。他只当了一个笑话听。
后来悦江府越来越多的消息流了出来,悦江府的商队甚至还和山溪省的人做生意,他抓住了一支商队,确认悦江府现在的确和从前大不一样了,这才将信将疑。于是派人去悦江府调查。
一调查,发现悦江府的实况比听说的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陈啸官自然心动了。
他手底下这么多人还等着他发放粮草和钱财呢。在他想来,江玄戈还未称王,只是一心一意在悦江府种地,也没听说他要跑出来,便觉得江玄戈只是一位有种地才能,还对朝廷抱有幻想的傻子。他如今手底下雄兵十万,一声号令,不怕江玄戈这个大梁官员不从。毕竟他之前接触到的官员,见了他无比战战兢兢,纳头就拜。想来这江玄戈也不会好多少。
不过他自诩好汉,打算先礼后兵,于是命人给江玄戈送去了礼物,若是江玄戈不接受他的条件,那就是不识相。以前他看不上悦江府的穷山恶水,现在想来,发现悦江府倒真不失为一个好地方。要是朝廷军队打来了,他可以在十万大山中和朝廷军队打游击,这么一想,将江玄戈纳入麾下简直一本万利。对于江玄戈的拒绝,他有预料。但他没想到的是,江玄戈竟然胆大包天,直接将他派去的使者杀了。
而且还写了这么一封充满威胁意味极浓的信直接放到了他的案头。而让他极为不适的是,他的书房守卫层层守护,江玄戈的人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