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之日。这样一来,累世冠冕之家辈出,官员的综合能力却一再下降,而无法引入新鲜忠诚血液入朝的皇权,无疑也遭受到了巨大的威胁。杨坚父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趁开国之际一不做二不休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科举制来选拔人才。
而到了贞观时期,为了进一步打破世家的垄断巩固皇权,李世民又增设了进士和明经两科。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改革后的科举刚推出,在世家门阀们的授意下,又兴起了“行卷”和“公荐"的不成文门槛。学子们要先把写好的诗赋,呈送给达官显贵和文坛大家先品鉴一番,若被对方评为优品,就有机会被举荐给朝廷,中举的概率自然大大提升。可是,能顺利见到这些达官显贵和文坛大家的学子,又有几个是“能以钱权开道见权贵"的寒门子弟呢?
真正的寒门之家,就像当年陈平的家境一样,他的兄嫂不敢生孩子,拼了命地种地想供养他读书,到头来,也仅仅支付得起购买书籍的开销。至于笔墨纸砚和拜师的费用,对这样的家庭而言,无疑是一笔太过昂贵的天文数字一一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除了陈平这种天资分外聪颖,又有满腔坚韧心志誓要出人头地的极少数,又有几个寒门子弟能冲破重重考验,最后成功地走进考场所以贞观年间的科举制,依然有大批才学平庸的豪族子弟进入官场,无一状元出自寒门。
李世民也早就意识到,仅是增设进士和明经两科,根本就无法达到遏制世家的目的,那些因达官显贵的举荐而进入官场的新人,又怎么可能把感激回报给朝廷?他们,只会通过这种方式继续抱团坐大。可遍布朝中、通过联姻卖婚而形成利益共同体的世家,对他科举制的这一通改革已经极度不满,想要再进一步深入变革,必会触及绝大多数朝臣的利益一就连一路忠心心追随他的功臣们,也大半出身于关陇官宦世家。这样一来,担心操之过急会引来相反效果的李世民,只得不动声色先放下了此事,把目光瞄向了被世人奉若门第圭臬《氏族志》。他命舅父高士廉负责重修此志,“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以“尚官"的原则,取代先前的"尚姓"原则,把李姓皇族和外戚的排名改到了前面,以提升皇族的威严。(1)
接下来,他又大力提拔山东寒门之人,重用马周、张行成、张亮等出身寒门的官员为相,想进一步削减门阀士族在朝中的影响力。只可惜天不假年,后半生在接连遭遇丧妻、丧女、太子被废流放丧命、次子夺嫡被流放黔州的打击后,他心力交瘁间又疾病频发,自知已时日无多,为了给幼子来日的顺利登基铺路,只能暂且放下在自己一朝解决世家隐患的心思,忙着先解决高句丽这个更迫在眉睫的隐患。
甚至他担心幼子太过仁弱,怕自己走后他镇不住局面,还特意挑了一个出身太原王氏的太子妃,希望借此来拉拢关陇世家……一直到临终前,世家这个心腹大患,都横亘在李世民的心头无法释怀。而他知道,现在已经迈入了统一阶段的秦国,如果不提前做出应对,在不远的将来,也即将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
世家门阀的兴起!
李世民进殿后,笑嘻嘻喊了声阿父,就快步冲上殿抱了抱父亲。秦始皇心情愉悦地,眉梢带笑抬起头,正打算问孩子这个时候来做什么。但这时,他恰好瞥见,换了一身官服的韩非李斯二人,也先后进了殿。几乎是眨眼之间,君王的面色就猛地一变,没好气地瞪向抱着自己的李世民,
“还不快放开?大殿之上,这般无状搂抱成何体统?”他虽然很喜欢孩子像幼时一样依赖自己,但在臣子面前,此举颇有失君威,也会让他们把太子还当成是小孩子,而暗暗生出轻视之心,嗯,不提倡不鼓励!
李世民也回瞪了他一眼,放开父亲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至亲之人,表达喜欢抱一抱又怎么了嘛?不让他抱,他明天还非要继续抱不可!
韩非李斯假作没看到这一幕,上前行了礼。秦始皇命蒙毅取来印绶,亲自为二人佩戴勉励了一番,又赐下赏赐以示祝贺。
按理说,升官的流程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两人谢了恩,就该告退了。李斯暗中给韩非使眼色,示意对方不要在今日提那件事,快跟他一起走吧一一
如此一个良辰吉日,他可不想引火烧身,事缓则圆嘛。然而就在这时,李世民已经率先开口了,
“阿父,孩儿方才在路上和师兄们商议了一番,听闻荆楚之地贤才辈出,如今朝廷正值用人之际,何不派人去寻些贤才入朝?”秦始皇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而且他本就有意如此,遂立刻颔首道,“可,朕过几日便下诏,以公车访贤才。”一颗心高高悬起的李斯总算松了一口气,再次朝韩非使了个眼色:我们快走吧,不是我们不讲义气,是太子今日也不打算说那件事!可是,早年被韩国朝堂排挤时,敢公然把文名定为《孤愤》的韩非,本就是个出了名的大犟种,这会儿,哪顾得上看李斯的眼色?他开口就想劝谏君王开设公学一事,李世民忙及时朝他眨了眨眼睛,示意对方稍安勿躁。
好吧,韩非听话地闭上了嘴。
太子的谋智,他是十分信服的。
李世民立刻看向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