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总工的分析结论,他们还是比较相信的,多年来的事实证明,高总工在这方面鲜有失手,预测与实际基本吻合的概率极大。如果预测与实际相差很大,那大概率是负责具体落地的单位有点什么问题。
在这方面,同志们对高振东的信任就是这么夸张。
而这大概率能实现的1~2%钢水收得率,马上就让同志们的神经兴奋起来,别小看这么点,实际上是一个很不错的数字,100吨钢多1.5吨上下,这是什么水平?
至于缺陷什么的,那好说,克服就是了,搞科研,还是要注意抓主要矛盾。
没有什么技术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有,那么大概率就会有个缺点是贵。
同志们当然也知道这个道理,和高振东一起,展开各方面的讨论分析之后,最终同志们一致认定,这个顶底复吹值得搞。
现在唯一的就是技术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高振东的解决方法很简单,而且极为粗暴。
砸,用资料砸!
高振东砸出来一整套顶底复吹的工艺资料,甚至不只是纯氧顶底复吹,而是可以使用保护气的顶底复吹方案,虽然比较粗,一些细节并不明确,但是已经足够同志们轻松开展工作。
<div style=“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gap: 30px; align-items: flex-start;“>
<div id=“pf-15812-1-pc“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
<div id=“ad-second-slot-pc“>
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整个工艺的流程设计、炉子的结构、冶炼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气体的选用、冶炼中的反应过程等等。
至于喷头多粗、要布置几个、用什么材料、流速多少这些细节问题,京钢厂的同志有的是办法去解决,解决不了也要解决,否则都不好意思和高振东打招呼。
同志们都有些好奇这东西怎么来的,高振东简简单单一句“我抽空分析的,没有实践过程,所以难免有缺陷,具体落地还需要同志们做细节调整”就对付过去了。
抽空……同志们觉得脑袋上青筋有点冒。
但是还不能不服气,人高总工分析的这一套东西,虽然他很谦虚的说没有经过实践,但是不需要实践的原理、理论等部分,一眼看上去一点儿毛病没有。
看了这套技术,京钢厂的同志总算是明白为什么高总工不在上一次就把这个拿出来了,上一次是对转炉炉龄的改进,而不是改进转炉的整体结构。
而这个顶底复吹要对转炉进行彻底的颠覆性改进的,短时间根本完成不了。高总工的安排很合理,先解决寿命问题,让各大钢厂能有转炉用起来,然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改进,或者说,搞个新炉子!
再结合刚才高总工说有“两个技术”,看来这个新炉子上面,高总工寄予厚望啊。
“高总工,您刚才提到两个技术,这是一个,那另外一个是?”范厂长算是代表同志们问出了他们的心声。
高振东没有直接回答,依然是先问问题:“范厂长,你们现在转炉炼一吨钢,消耗的水电风气等能源的总和,折算成标准煤大概是多少?”
能源这东西可不止是电和燃料,实际上送入炼钢炉的所有这些东西,都是能源的一部分,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可以采用折算标准煤的方式进行计算。
这比仅仅计算电、燃料这些直接能源要科学、全面得多。
这个问题把范厂长给问住了,不止是他,就连负责技术的京钢厂总工都卡了壳。
消耗的直接能源倒是没问题,他们一口都能报得出来,包括这里的每一个京钢厂的同志都是如此,反倒是高振东自己可能不大清楚,因为他掌握的资料,时间和现在不太一样,数字可能就不同。
但是高总工这个问题太刁钻了,把水、气、风等等都要折算进去,这种方法在这个年头并多见。
不过同志们服气的是,高总工这个问题虽然刁钻,但是人家科学啊!
反过来倒是自己这帮人,在计算能耗的时候就没考虑到这件事,考虑问题就是没有人家全面。
风不是从风机来的?风机难道不消耗能源?没考虑这一块,的确就是漏项了。同样的,水、气等等类似。
技术还没学到,倒是先学会了怎么全面计算能耗了,也算是值得。
得,那还愣什么?赶紧算吧!
好在这里都是京钢厂的技术骨干,功底和经验非常扎实,对于整个冶炼流程里每一个环节都异常清楚,水的扬程和流量多少,风机功率多大,气体流速流量多少,了如指掌。而这些数据,都是可以最终折算标准煤的。
同志们你报一个数,我报一个数,在会议室的黑板上记的记,算的算,忙活了好一阵,然后又换人验算了一遍,才有些不好意思的给高振东报了一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