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科幻灵异>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454章 事已至此,先找个替罪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54章 事已至此,先找个替罪羊(1 / 2)

第1454章 事已至此,先找个替罪羊

实际上,正如舍尔所猜测的那样。

得益于视频转播信号的角度优势,隔着屏幕观看转播的观众反而能比现场更早注意到排在后面的导弹。

因此,在他们还没从震惊中回过味来的时候,阿灵顿县附近披萨店的外卖电话就几乎要被打爆了,与此同时无数打工人被电话铃声从睡梦中吵醒,然后苦逼地连夜赶往工作岗位……

但相比于他们,反应更快的仍然是各路生怕被人抢了先的新闻媒体。

伦敦《泰晤士报》编辑部,国际版主编威廉·科恩刚刚走进办公室,还没来得及坐下,早已等在旁边的秘书就把一份清样头条塞到了他的手中。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张由驻京城现场记者拍摄的大幅照片。

摄影师并没有像大多数同行那样一味放大画面,让乘波体弹头尽可能填满图像,反而特地选择了一个比较短的焦距和比较小的角度,再辅以适当的后期调色,愣是把区区八辆车的受阅阵容给拍出了车阵林立的效果。

如果只看这张照片,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大概率会以为华夏方面调来了一整个导弹旅。

“不错,不错……”

科恩满意地点点头。

这正是他最希望呈现出的效果。

看着眼中全是工作的自家领导,秘书只觉得有些纳闷。

“阁下,您难道不担心么?”

他忽然问道。

“担心什么?”

科恩有些茫然地抬起头。

“当然是华夏人的高超音速武器……”

秘书的眉头紧锁,显然正处在忧心忡忡的状态下:

“我是说,虽然这个df17看上去是一种中程导弹,但如果同类技术被应用在射程更远的型号上,那我们岂不是……”

听到对方的顾虑,科恩先是一愣,然后直接低头笑出声来。

作为媒体人,还是远离太平洋的英国媒体人,他在半小时前刚接到电话时确实震惊了一段时间,但在赶过来的路上就已经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咳咳——”

科恩清了清嗓子,然后拍了拍面前年轻人的肩膀:

“坦率地说,从世界局势来看,我们英国完全可有可无,甚至连个美国的导弹基地都算不上……”

秘书显然没料到会得到如此悲观的回答,张口结舌了好一会:

“所以……”

科恩解释道:

“我对这种武器了解不多,但既然连美国人都还没装备过,那么它显而易见地非常昂贵……华夏人很擅长精打细算,不会把这么重要的武器瞄准我们的。”

说完,也不等对方反应过来,便再次拎起那份清样头条,把目光投向照片之上的标题部分。

那里用黑色加粗的字体印着一行单词——

“china’s hypersonic ambition(华夏的高超音速野心)”。

在下面的正文中,开篇就提到了华夏版官方媒体在阅兵式之后针对东风17给出的评价——

这是一种从源头定义战术场景、打穿敌方防线、形成决策影响力的武器系统。

并由此开始渲染来自东方的威胁,最终洋洋洒洒上千个单词,普遍了几乎整个版面。

照理来说,这算是西方报道的某种“八股体裁”,按照这个格式写出来的新闻,基本都能保证无功无过。

但这一次,科恩却皱起了眉头。

从这个思路出发当然可以衍生出相当丰富的内容,但对于已经被“华夏威胁论”淹没了的读者们来说,未必能非常抓人眼球。

并且,现在其它同行肯定也在疯狂赶稿,而写出来的东西恐怕都是大差不差。

换句话说,就是缺乏爆点。

泰晤士报需要一个更加危言耸听的标题,才能领先于竞争对手。

思索片刻之后,他把手中的文章重重拍在桌上,“砰”的一声把秘书吓得一激灵。

“发回去重写!”

虽然说是重写,但前者的语气中并没有多少愤怒,更多的反而是被压抑的兴奋:

“告诉前线编辑,我要看到‘新冷战’这个词出现在标题和导语里面!”

……

媒体当然可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但严肃的情报分析却不行。

关于东风17的信息本来就很少,其中绝大部分又没能在第一时间被获取到,现在单指着国庆阅兵上那有限的几个画面想要分析出个一二三来,无异于痴人说梦——

实际上,甚至没人能够确定,出现在长安街上的那八枚导弹到底是真货还是模型。

光是关于此事的争吵,就一直持续了好几个小时。

甚至有比较激进的分析人员认为,很可能东风17这个型号就不存在,是为了抢在htv-2之前曝光而设计的障眼法。

直到美国东部时间的第二天上午,一条从空军航天司令部传来的消息才终于平息了全部的争论……

五角大楼e翼地下三层。

“各位,航天侦察中心的约翰·雷蒙德主任认为,华夏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试射的一系列中短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