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旅店中的周翔宇此时正在偷闲饮酒,未想诸鑫拿着地址敲门就进来了,诸鑫把行李放下,就问他长安的近况,解了他衣衫不整的尴尬。
据他所言,不久前天子御驾亲征,赢得了关键性胜利,夺取了长安西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德州,从此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上已经处于优势地位,平定三公之乱指日可待了。
诸鑫总结了下他的话,说到:“如此一来,三分隶洲天子已取其二,加上隶洲人口密集,将来完全统一隶洲,重建中央王朝秩序指日可待。”
周翔宇喝了点酒,有些上头,被诸鑫这句话带的有些激动,拍着桌子喊到:“对啊,隶洲人口过亿,土地肥沃交通方便,将来我们这些礼部官员再也不用受军阀的窝囊气了!”
诸鑫有些怜悯的看着他,京官当到他这份儿上,也只有这个时代才有。
有些醉意的京官看对方的眼神有些怪,晃了晃脑袋,发现自己犯了个错,眼前这个家伙正是军阀中最劲爆的一个,带着几百人就敢冲击万人的军营,还把人给废了,吓的一哆嗦酒醒了一大半,连声朝他道歉。
诸鑫也不以为意,让他好好休息,扛上自己的行李找了间客房住下。
又过了几日,长安赶制的各项册封事物都送到了徽州,诸鑫拿起自己的赐封圣旨一看,着白溪侯诸鑫就位谭国公,世袭罔替,先行赐下礼服金印,时机合适时,再行封敕典礼。
显然现在的朝廷还只能开个口头爵位,至于汉王的册封用品,也是制作简单,一封烫金的敕告文书,一把镶了金玉的宝剑,一面银镶边水晶镜,装饰略显简单,但寓意深远。
周翔宇见到这些事物,脸色有些挂不住,责问了一通办事的官吏,转过头和诸鑫商量:“公爷,这些东西是有些简单,不过还算是周全,要是汉王府那边能把敕封的礼数办的隆重些,面上还是不错的。”
诸鑫带着笑意看看他,显然这位是想东西不足用礼数来补,要借着自己的名头压着汉王府接下这活儿。想了想,说到:“现在王府里是王太后做主,我找个机会去问问她的意思吧,过两天再给你答复。”
周翔宇各种感激按下不提。
这边,诸鑫给王府送上了拜见的帖子,第二天就得到了接见,只是让人失望的是汉王府的幕僚们各种重视,诸鑫走进正厅时,身后已经跟了四位恭敬的大臣,他们都是怕诸鑫欺负这孤儿寡母,闻讯赶来的汉国重臣。
诸鑫有些无奈的陪着四位大臣坐下,偷偷的瞄了瞄那个刚满三周岁的小屁孩汉王。
小孩虽然很贪玩,不过显然也是吃过教训的,乖乖的坐在那儿看着,实在无聊的在把弄自己的手指,而且有些害怕这些人高马大的大臣们。
徐璐一本正经的走出来,坐在汉王旁边,做足了慈母的样儿,板着脸对诸鑫说到:“诸鑫阁下还停留在徽州,是否还有事没办完。”摆足了国母的范儿。
诸鑫为了配合她,只好不友好的应到:“瞧王太后这话说的,没事儿我就不能在这里看看风景啊。”
没等徐璐说话,内务大臣就出来打圆场:“诸鑫阁下误会了,王太后只是有些好奇,我们汉国愿为阁下提供任何方便。”
徐璐听了这话,就坡下驴,朝诸鑫点点头。
不知为何,诸鑫从她眼中看到了笑意。他也有些想笑,憋着笑意,生硬的说到:“诸某在凤凰这边的差事已经了结了,只是如今大夏天子又下令让我负责新汉王的册封仪式,所以我特地上门来问问你们的意思。”
大臣们听了这话,赶在徐璐说话前和诸鑫问答起来,时间地点,各方面的用度等等,面面俱到,末了他们来一句,请王太后圣裁。
徐璐沉吟一下,说到:“诸鑫阁下,您觉得我们大汉有必要举大夏天子的旗帜么?”
诸鑫半真半假的答到:“尊王攘夷,至少名义好听,至于具体细节,就不好摆到明面上说了。”
徐璐装作思考的样子,挥了挥手,对大臣们说到:“各位请先回去吧,哀家想单独请教诸鑫阁下尊王攘夷的用途。”
大臣们被这四个字弄得心潮澎湃,几十年奋斗,从白丁到大臣,总算也能举起一面大旗青史留名,都高高兴兴的回去了,不过鉴于刚才王太后的表现,他们离开前朝她行礼时还是十分担心,就差写上两个字“制怒”,贴在胸前提醒王太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