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走,猴子也发愁”。
除了几处水势稍缓的渡口可以用木船摆渡外,其它地方既无法架桥,又不能涉渡。但即使如此,也难不倒有智慧的先民们。
生活在怒江两岸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和汉族人民,发明了一种叫做溜索的古老渡江工具,往来飞渡,运送物资。也正是靠这种独特的“桥”,保持着彼此间的交往与联系。
前世的杜远舟,曾经去过那里旅游!当时,看溜索、玩过溜已成为云南省怒江自治州开发的世上独一无二的旅游项目,吸引了无数游客及探险爱好者。
看了六水河两岸环境,杜远舟发现,正好适合安装溜索,只要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这样就可以轻松解决杨杖子村当前的燃眉之急。
等安装外币,过渡者将竹、木制做的溜板或特制座位,吊在绳索上,借助于绳索的倾斜度,溜向彼岸。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溜渡往来的货物、牲畜等,甚至还可以溜渡人。
想到这里,杜远舟喜上眉头,正如赵万成所言,一旦村里所存的货物卖出去了,提留款问题也几乎差不多解决了,至少已经成功了一多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