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兵器的律令,到后面宋真宗、宋仁宗、宋徽宗等皇帝都有三令五申禁兵禁武,而且还会再民间搜寻兵器。宋仁宗时期,还设立了奖赏互相告密的制度,让民间互相举报私藏兵器私自习武。
宋朝的军事训练也是战后立刻收回兵器,日常用木制兵器训练,除了边军。
到了宋徽宗年间,不但开始全国禁兵禁武,把边军的武器也收缴,这才是为什么金人可以长驱直入——大宋就算有再多的冷兵器、再好的火器,都被藏在仓库里,根本没到边军的手上。
【其次,可以看一眼宋朝帝王对武术的态度。】
赵光义亲自去看京城的八十万禁军,这也是整个大宋最厉害的军队。
赵光义看着大宋军士的训练。
军士们先是排成行列,以击锣为号令,两两出阵格斗较量。
每一组的动作都相差无几,学得正是教头亲自教授的套路。
赵光义对着来观看的契丹使者炫耀道:“我大宋养兵126万之众,光京城就有80万禁军,还有专门的教头训练武术,厉害吧!”
契丹使者先是想着数量,感觉不太对劲。
126万士兵,80万的大头在京城,那边境谁去守?
宋朝外敌如此众多,还战败了数次,这都不重视边防,把大军放在京中,是怕敌人打到京城吗?
“如此整齐,果然厉害!”
契丹使者表面上表示赞叹佩服,再看禁军两两对摔后,开始用木杆互刺,再次奇怪:宋人不是武器很厉害吗,还有火器,怎么训练没看到。日常都不训练如何使用,战场上就不怕不会用吗?
到了晚上,赵光义宴请契丹使者,又请出他的大杀器!
一位能表演抛剑于空中、然后一边跳着一边用剑鞘接住剑的高手!
契丹使者:“……”
赵光义洋洋得意:“使者以为如何?”
瞧,这蛮夷被震慑的无法言语了吧?他这一番炫耀武力到底还是把人吓住了,早知道还是得含蓄点。
契丹使者:“………………”
他的眼里闪过一丝轻蔑,快速举起酒杯说出一系列恭维的话语来掩饰。
这宋朝,终究是不如大唐,中原没落了……
.
赵光义对武术颇有兴趣。
比如,经常让高手在殿前表演,鞭枪,相扑等。
宋朝的兵种中有一种叫做“厢兵”,厢兵种有类似后世工兵的兵种,负责修桥铺路、修建城池、制造兵器等内容。
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百戏艺人,他们名列军籍,每月领取粮饷,专门学习技艺表演,管理者叫做“左右军”。
每当宫中宴会时,这些军中艺人就要入殿表演,比试相扑等技艺,按照胜负会增加俸禄或者军中升职。
到了一年一度的大节日,还有全军的兵械表演。
赵光义坐在宝津楼上,高高在上的俯视楼下的禁军的百戏表演,仿佛这样就能超越兄长的武德。
只见军士打扮的十分威武,前面高举着军.旗,随后举起盾牌、木刀列成阵形,随后大鼓轰鸣,伴随着军鼓的激昂音乐,开始变幻阵型!
来了!来了!
赵光义最喜欢的环节来了!
只见大军一会变成偃月阵,一会变成长龙阵,互相搏杀,对抗,看起来十分激烈!
音乐声突然一变,阵型再次变幻,盾牌兵出列,开始与木枪兵两两对抗。
一人拿着木枪表演刺击动作,一人拿着盾牌作遮挡闪躲;
随后还有剑兵、刀兵等各种兵器,五花八门,看起来十分丰富,看得赵光义喜笑颜开。
“我大宋真是文武兼备,人才济济!”
赵光义自鸣得意:“朕亲自教授军士剑舞,还经常去巡视军士的练习进度,辛苦没有白费!”
群臣连声称赞,夸得那叫一个天花乱坠,让
赵光义顿时更飘了。
.
公孙大娘之前还在思考自己可不可以真正的习武成为高手,看到后世皇帝把“跳剑”
的把戏叫做高手,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算作高手。
“这真的是炫耀武力,不是玩杂耍?”
她可是很有自知之明,舞剑可以,真要上战场,剑刚刚抛出去,立刻被敌人一枪捅死了。
哪怕没上过战场,她又不是傻,骏马那么快,骑兵那么彪悍,甚至不需要骑兵出枪,骏马一撞都可以把自己撞飞。
李世民等君臣同样想到了这一点,齐齐摇头。
“这大宋的皇帝,难怪重文抑武,敢情根本不懂武术也不懂军事。”
其实不懂也不是弱点,嬴政表示,他也不是很懂,他就从没上战场骑马打仗过,但是他会用人。
王翦等武将看着始皇帝感激涕零。
有一个不瞎插手的皇帝,真是太好了!
每次看到宋朝的帝王对军队的干涉,王翦自认为